吼完孩子就后悔?你和“温柔妈妈”的差距其实只有一件事!

2019-04-22   小七育儿专栏

有一天夜里,小七老师被领居家的孩子哭声和家长呵斥的声音吵醒。

第二天遇到邻居宝妈,她一脸憔悴,还忧心忡忡的。

细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孩子半夜尿床,妈妈要给他换衣服,孩子死活不同意,于是妈妈联合爸爸一起强行给孩子换了衣服,然后孩子就开始不停地哭闹,不肯睡觉。

爸爸妈妈半夜醒来已经很累了,第二天还要上班,气急之下开始骂孩子,还动手打了几下。就这样闹了一夜,大人孩子都没休息好。第二天孩子就开始感冒,发低烧。

邻居妈妈又着急又懊悔,肿着眼睛跟我说:“都怪我昨天太没耐心了,对着孩子又吼又叫的,结果把孩子折腾病了。唉,其实孩子尿床很正常,正在睡觉被换衣服不乐意也正常,我为什么老是控制不住对他发脾气呢?我真不是个好妈妈。”

很多看起来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孩子尿床、不好好吃饭、玩水弄脏衣服等,都会惹得家长大发雷霆,对着孩子发火甚至动手打孩子。可事后看着孩子委屈可怜的样子,家长又开始心疼和懊悔。

“明知不该却忍不住发火”,其实是父母的非理性情绪在作祟。下面小七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三种导致父母产生非理性情绪的思维,有利于帮助我们找到发火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家长会常常忍不住发火?

1、“必须化”思维

比如,你认为“我必须获得成功”、“我的孩子必须听话懂事”、“我的家庭应当是和睦的”、“生活应当是一帆风顺的”、“我的老公应该体谅我”等等。

其实这些只是我们内心的“愿望”,但是由于我们把它当成必须达到的目标、理所应当的事情,就会导致自己愤怒、失控,

例如,你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家,给孩子做了饭,又去做家务。这个时候看到孩子吃饭把汤撒得满桌子都是,就忍不住责备他:“这么大了都不会自己好好吃饭吗,妈妈刚把桌子擦干净!”

然后沙发上看报纸的老公劝你:“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嘛,一会儿擦一下就好了。”

你经历了疲惫的一天,这个时候终于爆发了:“老公不仅不帮我管孩子,不做家务,还在旁边指手画脚!孩子也不知道体谅妈妈辛苦,这么不懂事!”

正是由于“必须化”的思维,让你认为“老公应该帮我”“孩子应该体谅我”,当他们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你就会很生气。

2、“标签化”思维

“标签化”就是以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标签”。

比如因为孩子哭闹不听话,就认为自己不会管孩子,是个失败的妈妈;

比如因为孩子不愿意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就觉得孩子性格自私;

比如因为老公在自己忙着做饭的时候没能看好孩子,就觉得老公“笨手笨脚、什么忙都帮不上”。

这种贴标签的思维,让我们放大了一些不顺心的事,甚至开始否定自己和身边的人,会让人陷在深深无力的愤怒和沮丧中。

3、“夸张化”思维

“夸张化”的思维,就是一旦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就觉得陷入了极度无法忍受的糟糕境地,甚至到了世界末日。一个人如果沿着这种思路走下去,就会使自己进入无法控制的负面情绪里。

去年上海闵行区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新闻,是一对夫妻吵架,妻子无法忍受丈夫和婆婆,情绪失控之下带着半岁的孩子跳楼了。

起因是妻子一时疏忽,孩子从床上掉下来了。然后丈夫就说她:“你不上班,在家连孩子都看不好。”后来两人开始大吵,并且发生了肢体冲突。妻子受不了了,觉得自己在家带孩子本来就很累,还要看婆婆的颜色,一时疏忽就被丈夫数落个没完,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跟她作对。一气之下就带着孩子跳楼了。

本来是家庭冲突和夫妻矛盾,但是这位妈妈将其上升到“世界末日”级别,甚至觉得活不下去了。这就是“夸张化”思维带来的情绪失控。

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认清了引起负面情绪的几个原因,那么我们要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这里小七老师教大家一个ABCDE方法,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

A(aversive):触发你不良情绪的事件;

B(belief):你遇到事件以后产生愤怒、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的过程;

C(consequence):负面情绪带来的结果,比如生气导致肠胃疼痛;

D(dispute):反驳B中的不理性情绪;

E(effect):你采取新的思维方式以后产生的效果。

其中,D(反驳)是ABCDE疗法中最关键的一步,你能不能摆脱负面情绪,主要就看能不能说服自己了

举个例子,前几天我的同事一脸疲惫地来上班,跟我抱怨说:“昨天又忍不住对儿子发火了,家里闹得鸡飞狗跳。”

那天是晚上八点,孩子已经看了2集动画片了,同事笑着说,好了,现在是亲子阅读时间,我们要一起看书了。她一边关掉电视,一边拿起书走向沙发。这个时候孩子冲上来,把书抢过来扔到了地上。

同事瞬间脸色变难看,然后就一声怒吼:“你给我马上把书捡回来,否则永远不许看动画片!”孩子吓得大哭起来,在地上滚来滚去。孩子爸爸过来劝她,她反而更生气了:“你平时自己不管孩子,现在还不让我管!”然后夫妻俩就吵了起来。

好了,现在让我们用ABCDE方法来分析一下这件事:

A(不良事件):孩子哭闹不听话,老公也不帮忙管束

B(负面情绪):

(1)必须化:我每天这么辛苦得工作、照顾孩子,孩子必须听话懂事,老公必须体谅我理解我。

(2)标签化:孩子现在不爱看书,不就输在起跑线了,将来有什么出息!我连孩子读书的习惯都培养不好,我真是个失败的妈妈。老公就知道当和事佬,一点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太没用了

(3)夸张化:孩子这么小就挑战我家长权威,反了天了,你们都欺负我,你们全家都欺负我。真是心力交瘁,这种日子过得还有什么意思

C(情绪带来的影响):我感到愤怒、沮丧、又疲惫,没心情吃饭,也睡不着,胸口还有点痛。

D(反驳自己的负面情绪)+E(修正后的思维):

(1)(D)我为了孩子辛苦付出,孩子就一定要懂事听话、不能闹脾气吗?(E)不是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他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

(2)(D)我发脾气骂孩子,他就会听话了吗?(E)不会,孩子只会害怕、焦虑、不安。

(3)(D)孩子这次不听话,我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妈妈吗?(E)当然不是!孩子平时也有很乖巧懂事的时候,而且我把他照顾地又活泼又健康。只是这次我太急躁了,没跟孩子沟通好。

(4)(D)这件事真的无法忍受吗,我已经厌倦了这样的家庭生活吗?(E)当然不是!谁的家庭没有矛盾呢。而且孩子并不是故意要惹我生气,老公也是怕我生气伤身体。我们还是很相爱的一家人。

我们会发现,当使用ABCDE方法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人和自己的不完美,而不再为此气急败坏了。

所以当下次孩子做了什么事惹你生气的时候,小七老师建议大家试一试这个ABCDE方法,你会发现,从一个“暴妈”变成“温柔妈妈”,并不是一件难事!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