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带女儿出去吃饭,在餐厅里看见这么一幕:一对母子在隔壁桌吃饭,妈妈低头看手机,儿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翻了,弄湿了衣服、桌子。
于是妈妈生气地质问:”是谁把水杯打翻了?”孩子小声答道:“是刚刚路过的人……”
话音还没落,就被妈妈打断了:“谁教你撒谎的?明明就是你打翻的,为什么不承认?”,说完还不解气,照着儿子的屁股就狠狠拍了两下,孩子大哭起来,引来不少顾客的目光。
知乎上也有一个热门问题:面对孩子撒谎,父母除了打骂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让他记住?
这个问题获得了三千多人关注,一百五十多万次浏览。
看来,不少家长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撒谎,长大还得了?
必须把这种毛病扼杀在摇篮里,让他不敢再犯!
其实,撒谎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我们教育孩子、构建亲子关系的绝佳机会。
孩子学会撒谎不一定是坏事
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孩子撒谎的心路历程:首先,孩子做错了一件事,迅速意识到事情不对,想到了将会带来什么后果,比如被爸妈、老师批评。
为了避免这种后果,孩子决心隐瞒真相,编造一个看似真实,而且符合逻辑的新故事,并且牢牢记住。
然后,在对你说的时候,还要控制表情、语气、肢体动作,让自己看起来很自然……记忆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控制能力共同作用,才能诞生一个谎言。
这么看来,撒谎的工作量真不小,对孩子的能力要求也是很高的。
甚至有研究表明,说谎能力强,并且不容易被发现的孩子,IQ和EQ普遍都很高。
所以,当孩子学会撒谎时,传达出的另一个信息其实是:孩子的心智发展很正常!
多伦多大学的心理教授李康曾通过实验发现,抛开性别、国籍、宗教信仰不谈
2岁的孩子,有30%会撒谎;3岁的孩子,有50%会撒谎;4岁的孩子,有80%会撒谎;而4岁以上的孩子,撒谎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能达到90%
怎么样,这个比例是不是比你想象的高很多?
因此李康教授得出结论:撒谎是成长典型的一部分。
当然,小七老师并不是在鼓励撒谎行为,只是给各位家长一颗定心丸:大部分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孩子一定会慢慢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他们想象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夸张性,会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夸大其词,并且混淆想象与现实,把脑海中的幻想,当作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比如,我们可能听到孩子说:“妈妈,我们班小虎一顿能吃100个饺子!““妈妈,我看见小飞侠从窗外飞过去了!”
家长们常常会被这样充满童真的谎话弄得啼笑皆非,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以保护想象力为主,不要急着制止和纠正,等他随着年龄增长,能区分清想象与现实,就不会再说这样的话了。
心理学家将常见的谎言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保护他人感受的谎言、保护自己的谎言、欺骗自己的谎言,以及伤害他人的谎言。
大家看到了吗?只有最后一种是伤人的坏谎言,其他三种谎言的初衷,都是保护。
而孩子的谎言,通常都属于第二种,为了保护自己而存在。
想想孩子每次犯错后你的表现,如果总是劈头盖脸地一顿打骂,他一定会在再次犯错的时候充满恐惧,在这样的情景下,撒谎成了逃避责罚的唯一出路。
既然撒谎可以保护自己,那么他会选择这种方式也不奇怪了。
微课群里有位家长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儿子放学回家之后,很高兴的对爸爸说,今天在英语课上主动上台演讲,并且被老师表扬了。
结果爸爸在微信上和英语老师沟通之后才知道,上台演讲的根本不是自家孩子,而是他的同学!
孩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谎呢?
原来,他很羡慕同学能流利的说英语,如果台上的是自己,爸爸妈妈肯定会很高兴,他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赞扬,于是不知不觉就把这段经历套在了自己身上。
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一个英国人平均每天会撒谎4次,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状况,不得不用一些谎言或者借口来对付。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曾经在孩子面前说过谎?比如为了躲避某个应酬,打电话说自己生病了。
善意的谎言,或是无足轻重的借口,即使不伤害人,也的的确确就是谎言。
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会观察和模仿我们的言行。
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也经常撒谎,所以撒谎并不是什么大事。
常见误区
孩子明明能辨别事非,却还要用谎言来隐瞒,家长们免不了一时气急,用严厉质问、打骂指责的方式让他屈服于强权,被迫认错。
这样就会让孩子长记性吗?
当然不是,孩子嘴上服了,心里可不一定服,他想到的不是“下次我一定不撒谎了。”,而是“下次我一定要想一个不会被发现的理由。”
在撒谎这件事上,我们的重点应该是教他如何承担责任、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追究谁对谁错。
撒谎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不是合适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其实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说真话并不会换来责罚,那么他自然就愿意说真话了。
正如之前提到的,撒谎是孩子成长之路的必经阶段,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就事论事,但不要过于上纲上线,甚至给孩子贴上“品行不端、坏孩子”这样的标签。
孩子的道德感正在萌芽阶段,他会对自己的谎言感到愧疚、不安,贴标签会加重他的愧疚感,伤害他的自尊心和道德感,孩子可能会因此而讨厌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甚至自暴自弃,承认自己就是个坏孩子,然后慢慢演变成真的道德问题,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当然,如果孩子的谎言已经越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或者伤害到了其他人,就是另外一回事,必须要严肃处理了。
在开头提到的那个知乎问题里,题主夫妇是怎么让孩子说实话的呢?
这种“钓鱼执法”绝对不是少数,我们鼓励孩子诚实,却在他真的鼓足勇气,坦诚相告的时候,找到新的“罪名”,继续指责孩子,那么说谎的究竟是谁?
这不是教育,这是在消耗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宝贵的信任感。
说实话=100%受到指责、打骂
说谎话=50%可能性蒙混过关,50%可能性被揭穿
你觉得孩子下一次会怎么选择?
面对孩子撒谎
家长如何应对?
在综艺《妈妈是超人》里有这样一幕,咘咘因为累了,心情不好,又有点吃醋妈妈总是陪妹妹,于是突然站起来,一把将波妞推倒在地上。
目睹了全程的贾静雯,严肃地问咘咘:“为什么要把妹妹推倒?”咘咘说:“因为我想抱妹妹,所以我把她推开。”
面对这个显而易见地谎言,贾静雯没有生气,而是把咘咘抱在怀里,耐心的引导她:“这样做是对的吗?可以推开她吗?你看我是怎么抱你的?”意识到错误的咘咘回答:“不可以。”
如果贾静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结果就会变成两个人都不再理性,妈妈吼,孩子哭,到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咘咘可能是在一时冲动的情况下推倒了妹妹,等反应过来,事情已经发生了,她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愧疚,所以想用撒谎逃避。
但是,当咘咘发现,妈妈并没有因为犯错而批评她,而是好好和她讲道理时,就愿意向妹妹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了。
所以,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有没有说真话的勇气。
谎言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假话背后往往藏着真诉求,所以,试着去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骗我的,你有自己的理由对不对?”
耐心听他描述前因后果和心里的真实感受,你会发现自己可能确实忽略了孩子的某些需求。
比如,孩子拿家里的钱去买漫画书,被发现后却说钱是路上捡的。孩子不敢说出口的真话可能是:“我真的很喜欢这本漫画,但是你们从不支持我看漫画,我也没有零花钱。”
如果不去了解这些动机,你会觉得孩子不仅偷钱还撒谎,但是了解之后,你会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支持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是不是可以试着让他自己支配零用钱了?
我们要赞扬孩子坦白的勇气,但也要让他明白,撒谎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比如告诉他:“谢谢你信任妈妈,告诉我实话,从下个月开始,你可以自己支配零用钱了。不过作为撒谎的惩罚,接下来的一个月,你都要帮家里扫地哦~”
奖惩分明,孩子才会明辨是非。
三、自我反思,以身作则
孩子不听我们的话,他们模仿我们。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在孩子面前说话算数,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答应了孩子坦白从宽,就不要再出尔反尔。
有时候,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对别人说谎,并且被孩子发现时,别敷衍,赶紧跟孩子承认。
虽然他不了解成年人的世界有多复杂,只能区分真话和假话,但是,你的做法会决定他的看法,努力成为他的榜样,他才更愿意信任我们。
好啦,快用小七老师的方法试一试吧~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