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被电焦不敢说?父母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身后无人

2020-01-31     小皮育儿经

上个月底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杭州一位陈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去某商城吃饭,饭后打算去一家奶茶店买奶茶,在买奶茶排队过程中,陈女士突然闻到一股焦味,等她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是5岁的儿子手指出现了焦灼的痕迹,而且是5个手指。

后来在陈女士接受采访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儿子当时都流泪了,还不敢对她说。

事情发生后,有的网友站在奶茶店这边,认为是陈女士照看孩子不力,才让正在顽皮年龄的孩子发生触电的行为。

有的则站在陈女士这边,认为是奶茶店设备原因,才导致触电事情的发生。

好在经过大半多个月的时间,孩子的三个手指已经恢复的差不多,只有两个指头尚还裹着纱布。

比起网友们对于责任方的讨论,我更在意的却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能在如此强烈电击焦灼情况下,眼泪都在眼里打转的时候还企图向家长隐瞒自己的情况?

想起有一期《奇葩说》中的这样一个辩题:你在外面过的不开心,会不会告诉父母?

其中有一个网友这样评论:说了,他们只会觉得是我没本事,让他们没面子。再哭,我也会咬牙挺住,因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

这样一句简简单单又揪心的话,竟然获得无数人的点赞和附和:我也是这样。

我们总说,父母与孩子本该是这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不仅仅因为他们曾经血肉相连,更因为他们的情感是相互需求的,可什么时候,孩子跟父母之间越来越不愿意交流了?

别让先入为主,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一次刚奶完6个月的弟弟,打算抽空去洗个澡,就让3岁的哥哥帮忙照看一下弟弟,结果洗澡洗完出来的时候,在房间里看到了令她怒火中烧的一幕,弟弟在床上大哭,哥哥坐在地上,旁边都是散落的奶粉,哥哥还在玩奶粉玩的不亦说乎。

朋友当时就上去狠狠收拾了哥哥,并指责他“老虎不在家,猴子当霸王,才一会功夫不在就这样欺负弟弟,还去玩奶粉。”

后来老公回来的时候,朋友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老公,想让老公好好教育哥哥,没想到经过不到半小时的问话,爸爸就把哥哥抱在怀里,还指责妈妈的冲动。

朋友事后跟我说,她很后悔当时的行为让哥哥对他产生抵触心理,原来那次并不是哥哥调皮,而是哥哥看弟弟哭了,以为是弟弟饿了,就学着我的样子打算泡奶粉给弟弟喝,可是他也才3岁啊,奶粉没拿稳就全撒了,当时他也是心急,打算去挽救奶粉的,而不是故意去玩奶粉的。

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有多少父母,就因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多,就自以为能一眼看穿孩子所有的小心思,有多少时候,我们为了树立自己可笑的权威,就毫无顾忌的去批评和指责孩子不好的行为,有多少孩子的热心和善心,因为家长的一盆冷水而浇的透心凉。

我们对自己错误的行为不以为然,然而实际上却正在中伤多少孩子的自尊和想要倾诉的欲望。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

当看到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请等2分钟,再等2分钟,首先让孩子自己解释,无所畏惧的表达,再进行回应。

在《正面管教》一书上提到过这样一句话:注意一个孩子的感受,并用平静而明确的话语说出这些感受,这是教会孩子处理他的情感并最终控制自己行为的重要一步,毕竟没有哪个被爱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的行为去引起父母的注意。

肯定孩子的行为,具体描述孩子努力认真的细节,来自父母的认同和接纳,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自信,更愿意表达的人。

记得与孩子共情,而不是盲目较劲

去年9月11日的时候,在湖北宜昌一家游乐场内,有两个孩子因为玩具发生了争执,当时女孩打了男孩一下,男孩母亲认为男孩受了欺负,当场要求儿子去打回来。

可男孩或许是因为害怕,或许是因为觉得不是事,对于母亲的话语无动于衷,没想到因此惹怒了男孩母亲,她竟然亲自动手去给儿子“讨回公道”,在两位母亲发生争执时,男孩母亲对弱小的女孩下了手,拽着女孩的头发拖行,简直可怕的令人发指。

教育家卢梭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而这位妈妈却恰恰用了这样最没用的方式企图去教育孩子,恐惧是每个人的本能,如果我们总无视孩子的恐惧却企图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去懂得,这无异于将孩子直接推到了我们的对立面。

一次次的苛责,不顾孩子感受的发脾气,对孩子来说就等于告诉他:你的感受是错误的,你不应该有害怕这种感受,这不是好的感受,是可耻的。

经过一次次的自我否认,孩子只会越来越孤单且无助,不知道自己该以何种反应去应对眼前的事件。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也就是说,成熟的父母,遇事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去解决处理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而家长们鲁莽的“报复”行为,不仅不会让孩子将自己视为英雄,反而会让孩子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瞒,只希望不要发生比抢夺玩具更让人可怕的“报复大战”。

因此,如果我们能跟孩子做到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感受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理和行为,让他知道害怕是正常的,那么这时候你往往会发现,孩子会愿意向你吐露他的心声,他的感受,以及他的应对方式。

不管多没面子,请站在孩子这边

去年2月的时候,有一位21岁的女孩跳楼身亡,在其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女儿是因为3年前借了几千的网贷,经过利滚利后翻到难以偿还的地步,尽管拆东墙补西墙已经还了8万,但依旧剩余17万,感觉无望的她最终选择了一条绝路。

事后父亲潸然泪下:如果女儿说出来,一家人一起想办法,也不是不能解决。

可是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女孩宁愿走绝路也不愿意向家人求助。

一个网友给出了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答案:

高二的时候有一个女生怀孕了,她尝试性对父亲说:“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怀孕了。”

父亲想都没想就回:“这还有脸?不如去死!”

后来,这位女生借口上厕所,从窗户跳了下来。

这确实是个完美答案,没有一个人能对此进行反驳。

小时候,我们饿了、困了、受伤了都会不由自主的去找家人,可是什么时候家对我们的磁性就慢慢消弱了?我想是在一次次的否认,一次次的指责,一次次的不被接纳真实的自己之后吧。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说一句:妈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妈妈理解你这看似不合理的行为。那么也许家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们安全的港湾吧。

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他上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意在希望学生理解勤奋的意义,而郑渊洁却灵感一发,写了一篇“大逆不道”的文章,题目叫《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因此惹得老师大怒,后来被学校开除。

但郑渊洁的父亲并没有因此指责儿子的叛逆和捣乱,而是认为儿子并不适应这样刻板的学校教育,于是他决定自己教,也因此后来才有了童话大王郑渊洁。

只要孩子能够做他们喜欢的事,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就算与世界为敌,我也一定会站在他的身边”,相信这才是每个孩子最愿意听到的话。

家本该是风雨同舟的地方,家本该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家本该是孩子最后的退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可怕的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哪怕他宁愿自己躲着流血,也不愿意告诉家人。

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所有家长共勉: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见他。

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奇葩说》里面的嘉宾高秋梓一样:不管开心不开心,我都会告诉我爸妈,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他们都会接住我。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69sBHABgx9BqZZIH6h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