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东北易帜后,东北军编成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在东北军的正规军有40万人。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陆军。当时东北军兵工厂生产力很高,在东亚排前列,每天的产量就可以武装一个营,能生产六五、七九式步枪、马克沁和勃朗宁重机枪,仿日三八式重机枪;每月能生产80门迫击炮(150毫米和80毫米口径),每月可制造迫击炮弹4万发。军工厂还能生产37毫米平射炮、75毫米野战炮、100毫米轻型榴弹炮、150毫米榴弹炮、野战炮。当时的东北军还有坦克部队,共有36辆''雷诺''FT-17型坦克。由于东北兵工厂仿制、生产设计能力非常强,所以在当时东北军是实力最为强劲,军种最全,装备最好的军队。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
空军。中国东北兵工厂有自己制造飞机的技术,飞机除了购买和西方列强赠送以及战场上缴获的之外,东北军自己制造的战斗机很有特点,战斗机被称为辽F1式.为双翼型,它吸收了德国和法国战斗机的优点,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机型为双翼型,装备有两挺刘易斯航空机枪。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仅仅100余名日本士兵如入无人之境,未遇一兵一卒的抵抗就冲进尔塔机场,东北空军262余架飞机落入敌手,其中有刚刚从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进口尚未启封安装的40架新飞机。
张学良与蒋介石
海军。东北海军拥有大小舰只27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主力舰''海圻''号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巡洋舰。当时全国军舰只有4.2万吨,东北就占76.7%。
''九一八''时,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军力对比为北大营8000人,而日本关东军3000人;奉天省内东北军6-9万人,而日本关东军10500人。
装备方面中国军队占优,东北军占据局部兵力优势,且直隶、热河以及山海关一带有东北军主力25万也可迅速驰援,由于日军资源较匮乏,打不起大规模持久战,而且当时日本国内也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击,日本国内主和派必能占据上风,东北有很大可能不会沦丧。
“九一八”事变时奉天省东北军驻军6-9万人
“九一八”事迹前夕的东北军
东北驻军和日军力量上对比,东北军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亦有相当的优势。日本关东军在事变时不仅没有空中武装力量,甚至在轻武器方面也不曾装备类似于东北军的''捷克轻机枪''这样的高技术含量武器。如果没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当,日军的侵略行动是几乎不能得逞的。
过去都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命令”是蒋介石下的,比如电影《西安事变》就是这样演的。还有文章说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译电文稿被于凤至带到了欧洲,藏于外国银行,变成了蒋不敢杀张的“保单”。但电视剧《少帅》并没有说“不抵抗命令”是蒋介石下的,而演的是张学良亲自打电话下的不抵抗命令。《少帅》这样演是符合历史实情的。
“九一八”时奉天省日本关东军总计10500人
1992年6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之丙女士在采访张学良时,为求证外间说法,给张学良读了一段一部史书所写的内容:“9月初,日本就制造了中村事件。11号,又接到蒋介石一个密电,召张去石家庄会晤,在火车厢里,蒋说,‘我这次跟你会面主要是要你严令东北军,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张学良与赵一荻
张学良墓位于美国夏威夷北部的"神殿谷"纪念公园内
张学良听完后说:“他没说这话,没有。”张学良又解释说:“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共产党脱离我这个责任,好像是中央,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命令的,这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张之丙说:“说您在军法会审的时候啊,您就把它(密电)拿出来了,在您口袋里有一个黑皮包,您从黑皮包里拿出来的,正好是蒋总统给您的密电。结果中统局尽量地搜查,希望把它拿去。后来说是于凤至,于夫人把它拿到美国去了。”张学良说:“这都是胡说。”“大姐(于凤至)不懂政治,也不搞政治,没这事。”
著名美籍华人、现代史学者唐德刚知道了张学良这番答话后,慨叹说:这个说法可是历史的大翻案!我们五十多年来,光知道是蒋公让张学良不抵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