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着孩子看《千与千寻》,当无脸男第二次单独的出现在桥上时,孩子立刻问我: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叹了口气:他就是个孤独的人,孤独到没人注意他。
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和室友一起看过《千与千寻》,那个时候,是嬉闹着看,觉得千寻好萌,白龙好苦。而如今15年过去了,走进影院看这部早就熟知剧情的宫崎骏经典——《千与千寻》,却带给我完全不一样的震撼。特别是,原来几乎没有什么印象的无脸男,从他出现就莫名心疼。
从剧情看,一开始无脸男应该是不能去汤屋做客人的。无脸男没有脸,带着一个面具,说话很吃力,只能蹦跶一些短句子。我觉得他长年累月的站在桥上,看着人来人往,没有人在意他,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如同透明。
第二天,千寻一大清早路过桥,看到了无脸男波澜不惊的站在那里。也许是因为太尴尬,也许是因为千寻的习惯,千寻低了一下头,算是打招呼。于是无脸男动了,他站在桥边,看着千寻离开的位置。我猜,也许千寻是第一个和无脸男打招呼的人吧?
千寻问雨里的无脸男:在那里,你会被淋湿吧?无脸男没有回应(也许不知道如何回应吧?),依然静静地站着。千寻没有热情的逼迫他进来,而是选择给他留下一扇门。这份满含善意却不强势、无所求的温暖,应该是深深吸引了无脸男,在千寻离开后,他小心翼翼的进来了。
千寻和晓玲被安排做最艰难的大浴室清晰,需要药浴的牌子。但大堂经理刁难她,这个时候无脸男帮助了千寻。拿到牌子的千寻感激的说谢谢。之后,无脸男就拿了很多牌子给千寻。无脸男是羞怯的,谨慎的捧着牌子,但是千寻拒绝了(千寻也不能体会一个孤独的人多么希望通过给予表达自己的善意)。
直到现在,无脸男都是安静又羞怯的。我想他是自卑的,他渴望交朋友。但之前他没有进过汤屋,也没有见过社会中的种种形态。进来后,他发现汤屋的人喜欢金子——那么用金子是不是可以交到朋友呢?
但是如同《月亮和六便士》所说: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无脸男过了一段众星捧月又纸醉金迷的岁月,他不善表达,但显然他能够感受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一边把自己吃的变了形,以填补内心的空虚;一边又完全不满意当下的境遇,于是越来越暴躁,甚至凶残。
但当千寻询问无脸男“家在哪里、回家去吧、你爸妈呢”时,无脸男开始抽搐起来,作为观众的我们并不知道无脸男过去经历了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回答不出来。
无脸男痛苦抽搐着说:好寂寞好寂寞。看着这个被自己吃成庞然大物的无脸男,扭曲成一大团,我竟然感受到一种“天大地大无以为家”的悲怆。
在经历了连番的呕吐之后,这个回归本来面目的无脸男,和千寻坐在一起感觉乖乖的,不再是刚刚是暴戾,也不是最初的彷徨,有了一些心安的感觉。
然后,他们一路相伴——
一起给带路的路灯行礼,一起进入钱婆婆的屋子,小口地喝咖啡、小口地吃蛋糕;
然后,他还跟两个一起来的小伙伴,帮助钱婆婆纺线,并且被称赞“做得好”,他学着织毛衣;
最后,他留下来,安静的和千寻挥手告别。
无脸男,不是好人或者坏人,仅仅是个孤独惯了,又自卑羞怯的人。
成年之后,无脸男的孤独和自卑,总是能让我共鸣。
也许,从现实看,我是融入主流社会的。上学、工作、创业、家庭,我都经历过,和客户同事也都相处很好;而无脸男,只是一个社会边缘的又没有社会经验的人。
可是,如同安妮宝贝所说: 孤独是心里隐藏的血液,不管是该或不该,它就是在那里。不必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所以,看到无脸男的孤独与无措,我会有一种物伤其类的痛。从无脸男与千寻挥手告别,到千寻告诉白龙他的名字,我都背着孩子偷偷的流泪。
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我想这也是作者宫崎骏的心思吧,就像他自己说的: “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但人生值得一活”。
这个世界确实很混乱,我们每个人,也会在某个瞬间,如同无脸男一个自卑又不知所措,不过,人间值得。
以上,是我观影后的碎碎念,这部在日本并评为“人生一定要看一次”的电影,也值得一看哦,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