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些文字,引导殷墟重见天日

2019-09-20   中华人APP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在他看来,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有一处都城遗址被发现,1928年正式进行考古发掘,经考证,这处遗址便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被称为"殷墟"。殷墟的发现,甲骨的出土,让商朝真正成为了有文字证实的历史。因为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涉及的范围甚广,殷墟也被称为是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2006年7月,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三千年前的帝都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头。

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当时称"北蒙"。商朝的第19位君主盘庚,曾将商的都城迁到了北蒙,自那时起,并将北蒙改名为"殷",因此这个都城遗址被称为"殷墟"。

殷墟遗址的文物遗迹,主要有宫殿宗庙、王陵遗址、洹北商城以及匈奴墓葬。

宫殿宗庙遗址,因坐落在宫殿区而得名。目前已发现50余座宫殿及宗庙遗址,是甲骨文的发源地,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等。殷墟的宫殿区,也被认为是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

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曾是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这里现已发现了13座大墓以及数以千计的陪葬墓,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王陵墓葬群,被誉为"第二个古埃及"。中国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就出土在这里。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

洹北商城被认为是城内的核心部分,对于研究殷商文化意义重大。根据考古发现,应属于中后期的都邑遗址。

匈奴墓葬目前发现了18座,虽在殷墟保护区内,形制内容却与殷墟墓葬有差异,据考证应为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墓葬。

那么,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一位名叫王懿荣的先生说起——

王懿荣先生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清史稿》为之立传。后来由于他发现了甲骨文,被尊为"甲骨文之父"。

坊间传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很有点演绎性。说是王得了疟疾,用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后有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药房上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他按医生的药方派人到北京老中药店达仁堂抓药。药抓回后王懿荣却意外发现"龙骨"上面有很多划痕。他猜测这种类似篆文而又不识的划痕,可能是上古之人留下的文字,于是他又买回药店的全部"龙骨",加以细心研究,终于揭开了甲骨文之谜。

但是,权威记载与这个故事大相径庭——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和光绪皇帝外逃西安,时任翰林编修的王懿荣遂携夫人与儿媳投井殉国。清政府于是给王懿荣定谥号"文敏",所以后人尊称王懿荣为"王文敏公"。

民国年间,金石专家、文物学者王崇焕,为王懿荣编了一本年谱,名叫《王文敏公年谱》。据其中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一位古董商人携带从河南安阳县小商屯发现的"龙骨"到京师,让王懿荣观看,王懿荣细为考订,审定为殷商故物,并发现其上有篆籀之前的古文字,遂令悉数购归,获千数片甲骨。王懿荣认真研究后,把这种刻写在甲骨上的古文字称为"殷人刀笔文字"。自此,"甲骨文"被发现。

殷墟出土的甲骨

王懿荣去世后,他所藏龙骨辗转来到了晚清学者刘锷手中,刘锷整理后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甲骨文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但其出土地却被古董商隐瞒起来。

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自1906年开始收藏甲骨,辗转多地,亲自访求出土地,终于找到了安阳小屯村。近代学者王国维在整理了甲骨上的资料后,也证实了罗振玉的推测。

1928年,殷墟迎来了第一次试掘。此后,中国对殷墟的发掘规模逐渐扩大,殷墟成为了许多考古学家的"资料库"。

在殷墟被发现之前,对于历史上的商王朝,只有一些文献记载,却没有任何文物可以证实这一朝代的真实性。何况这些记载商朝的文献,皆成书于后来的朝代,没有强大的说服力。直到殷墟的发现,才为商王朝的存在找到了真凭实据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看,它已经是商朝一种成熟的文字,这不仅为我们研究汉字的演变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研究殷商的社会及历史提供了依据,更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诞生了一门学科——甲骨学。

正在发掘保护的殷墟遗址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代表了当时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堪称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殷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更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城市布局、人们的习俗与信仰、古代的科技发明与社会制度等都提供了依据,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殷墟遗址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第一名,无数的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保护性发掘,让中国古代历史更加丰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