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比主角更容易讨喜,“主角光环”真的失灵了?

2020-01-07     网络大电影

回首2019年,从大热剧《都挺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到以良心制作《长安十二时辰》,再到近期热播的《大明风华》、《鹤唳华亭》、《庆余年》、《精英律师》等剧,配角带动剧集热度的例子正在增多。

自“大男主”、“大女主”剧流行起来,剧方的营销点和观众的目光大都聚焦在主角身上,以主角知名度、粉丝影响力带动剧集热度是惯用手法。但目前来看,“大男主”、“大女主”的光环现在似乎比不上“戏骨”、“配角”的影响力。

频上热搜,“宝藏”配角惹人爱

最近热播的古装剧《庆余年》,最让观众津津乐道的,除了男主范闲,还有范思辙、小范闲、陈萍萍、王启年、二皇子、五竹、庆帝等角色。相关关键词也频上微博热搜,如“陈萍萍是个狼人”、“庆帝梳头了”、“杀马特二皇子”、“滕梓荆下线”等,着实在网上掀起了讨论和观剧热潮。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汤唯、朱亚文主演的古装剧《大明风华》,“朱家男子天团”成了很多剧迷追剧的快乐源泉。

配角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角色设定有着“可爱”的属性。比如《庆余年》里可以随时来场相声的财迷范思辙、守财奴和妻管严王启年、杀马特二皇子和搞笑的反派担当郭宝坤等,他们一本正经地搞笑的“萌”,相当“讨好”观众。剧中庆帝、陈萍萍、范闲、费介、肖恩等角色,属于观众所喜欢的“腹黑”类角色,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都有其“可爱”的一面。

这种“可爱”是水到渠成的人之常情,角色也就成了“立体”的、活生生的人物,观众觉得亲切、真实,才会觉得可爱。其实,不管角色的大小,只要塑造得有血有肉,传递人世情感和烟火气的悲喜,都能触动人心,引发观众共鸣,这也是观众喜爱“配角”的原因。

电视剧拼“戏骨”阵容 “配角”助力剧集营销成常态

近年来,“青年演员+戏骨作配”的阵容几乎成为大制作电视剧标配,也是这样阵容的剧集,最有可能成为爆款。

《鹤唳华亭》中的戏骨黄志忠、张志坚、王劲松等人;《大明风华》中的梁冠华和王学圻;《庆余年》中更是有陈道明、吴刚、李建义、郑毓芝七位国家一级演员,还有田雨等四位国家级话剧演员。同台飙戏、高光不断的老戏骨,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成了剧方推动营销带动热度的利器。

在前几年资本大热的影视行业,出现不少所谓“流量”主演的电视剧,基于其庞大的粉丝群体,“面瘫演技”曾一度盛行,而观众大都敢怒不敢言。资本退烧、行业洗牌,优胜劣汰,从前被埋没、无戏可拍的老戏骨们迎来春天,虽然大都是做配角,但是他们却凭借着精湛的演技赢得观众喜爱。剧方也正是深谙观众心理,对“老戏骨”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带动整部剧的热度。

好的演员有戏可拍,观众有好戏可看,是皆大欢喜的局面,这也是电视剧行业经历洗牌后形成的基本格局。“好演员的春天来了”,徐峥曾说的话,如今成了现实。目前的影视剧市场,现实题材上升,古装剧集去粗存精,大环境的改变,也让更多电视剧有了成为爆款的可能性

好剧标配“雁过留声” 角色塑造打破“千篇一律”脸谱化

观众对某个角色的喜爱,一定是建立在角色高完成度的基础之上,而角色的完成度与剧集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真正成为爆款的电视剧,角色的完成度一定是很高的。一部电视剧结束之后,不应该“雁过无声”,角色要有始有终、有因有果,观众能看到角色背后的悲喜和人情,或爱或恨或怜,观众最终才会铭记这个角色。

就像《延禧攻略》里的配角“尔晴”,一度成为全网讨伐的对象;《琅琊榜》里出场不多的“言候”,观众也会为其手持栉节入敌、国士无双的风骨折服;《庆余年》里从未出场却无处不在的“叶轻眉”,也曾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讨论……

《琅琊榜》中出使敌国、力挽狂澜的言候

好的电视剧,从来不是单一的因素能够造就的,是由演员、剧情、服化道、逻辑等共同打造出来的。而爆剧中,不论主角还是配角,都不是简单的“脸谱化人物”,他们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因果,丰满的人设处处皆为梗。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剧集质量过硬,观众喜爱看,开始研究剧情、深挖细节,爱屋及乌下造梗传播,推动剧集爆发。

配角故事丰富的同时,主角作为串联之人,其形象和故事的发展空间并不会被压缩。与其说主角被配角积压生存和发展空间,青年演员不如时刻自省提高演技,想想如何能够接住老戏骨的对手戏,共同打造一部爆款出来,否则,主角立不住的电视剧,配角的精彩也会大打折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W_vf28BMH2_cNUg05_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