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11场全胜夺冠!体育电影能否成为新的风向标?

2019-09-30     网络大电影

文:长长

在刚刚结束的2019女排世界杯比赛上,中国女排经过一路过关斩强将,最终以11场全胜的战绩夺得本届世界杯的冠军。同时,这样的成绩也是女排自1981年世界杯首冠后,中国队的第五次冠军,如今的中国女排已然成为女排界最靓的那一个仔。

体育界从来不缺关注度,尤其是夺冠热门项目、热门人物。而这样的关注度跟影视行业,也早已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关联。最让人熟知的方式就是体育人物的传记影片,从国际到国内,体育明星光环碰撞影视艺术表达,往往能产生不同味道的化学效应。

影视成为展现体育之美的最好催化剂 中国体育明星国际化增强

说到体育影片的经典之作,必须要从1976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洛奇》/《Rocky》说起。影片借助拳击这一热门竞技运动,迅速点燃观众的热情,同时也造就了史泰龙的辉煌星途。该作品不但是经典,还在某种成度上起到了开山作用。

之后,施瓦辛格《施瓦辛格健美之路》、拳王阿里《一代拳王》的相继成功,再次验证体育明星+影视表达模式的可行性,体育明星的传记片也开启了常规化的打造之路。

同时这种对体育明星的传记片打造,近年也在向国内运动员转移。之前我们观众看的更多是乔丹、齐达内这样的国际偶像,随着中国体育明星的国际影响变强,以姚明为代表的中国体育明星也开始了传记影片的打造。

2005年,一部名为《姚之年》的传记片上映,影片从“小巨人”姚明的状元秀开始纪录,展现了姚明初入NBA的一路成长经历。纪录片围绕“姚明前几场的低迷及斯坦普中心的爆发、巴克利吻驴屁股、所在的火箭队无缘季后赛”等时间线展开,通过各种幕后故事,赚足了球迷和观众的眼球。

虽然中国体育明星开始有了自己的传记影片,但《姚之年》这样的作品依旧是美国团队在打造。但随着中国电影制作能力的成熟,中国影视团队围绕中国体育明星的打造也初现端倪。

名导亲自操刀 告诉你体育传记电影的吸引力

2015年,国产体育传记电影有了一条让人振奋的消息——导演陈可辛将亲自操刀中国第一部网球电影《李娜》。这也是国内影视团队,对中国国际级体育明星影视打造的首秀。

对于为什么会选择拍李娜?陈可辛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跟团队、跟编剧聊了很久,就觉得李娜的可拍性很强,当时离不开一个体育的巨星,也是老百姓的偶像,拿了两个大满贯。

但是当时对我来讲,我觉得她最有趣的是整个代表了年轻一代的态度,一种价值观,一种个人主义的东西,这是以前在中国从来没见到的,是最吸引编剧和我的一个东西。

更重要的是李娜不只是这样(个人主义)的一个代表,她还代表了中国的未来。”

体育明星不仅带有极高的流量聚合能力,同时,像姚明、李娜这样的体育明星自身已经实现了IP化。而IP这个词对于影视从业者是极度亲切的,打造体育明星就是打造IP,这也是体育传记片最具市场开发吸引力之处。

中国女排11场全胜夺冠!体育电影能否成为新的风向标?

除了对体育明星的直接影视开发外,围绕体育运动、竞技精神的影视作品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近年,《百万宝贝》《破风》《摔跤吧!爸爸》等一系列该类型影片都表现出不俗的成绩。

想拍好传记片不容易 但市场未来值得期待

虽然体育明星在此、流量在此,但想拍好他们的传记影片并不是容易的事。

至于原因,首先是要对响应运动项目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还要去制造传记人物的故事性、可看性。并且人物纪录转化成剧情,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壁垒。但剧情的精彩程度,往往决定了粉丝之外观众的观看喜好,决定了票房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国内体育明星IP运作不够成熟,粉丝效应不够强。在国外,运动员背后有一整套公关团队,负责打理其形象塑造。但在国内,体育明星出现在大众视野主要依靠大型赛事,公众能记住的是他的成绩和金牌数,除了人物性格化弱之外,也没有形成具有粘性的粉丝群体。对票房的直接带动也要打一个问号。

但体育内容的影视市场仍然值得期待,因为体育本身具有广阔的受众市场,加上国内体育电影仍有较大市场空白,未来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转化的问题。

并且从国外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来看,体育产业娱乐化、休闲化是必然趋势,体育最终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消费习惯方式。甚至,在不远的明天,围绕中国女排为主题的电影作品也会放在我们的荧幕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UGsom0BMH2_cNUglv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