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成为国庆档黑马,飞行题材能否借此逆袭?

2019-10-12     网络大电影

文:鱼干

国庆小长假已结束,截止到目前为止,从累计票房上来看,虽然《我和我的祖国》仍然以23.47亿的成绩位列榜首,但是21.35亿的《中国机长》同样也是不甘示弱,并且在排片场次与拍片占比双双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中国机长》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不断追赶着《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机长》强势逆袭,票房突破21亿

在此前的票房预测中,拥有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以及成龙等金牌演员阵容的《攀登者》,无疑是前期最受瞩目的影片。而影片上映后的反响却并不如人意。9月28日,三部影片同时开启点映,《攀登者》的排片最高,但票房却仅居于第二。上映首日排片占比第二,却是三部电影中票房最低的一部,与《我和我的祖国》票房差近1.2亿。

而《我和我的祖国》则是发挥稳定,影片的内容以及质量基本都在观众的预期范围内。作为国庆档最具有主旋律色彩,并且最与建国七十周年主题相呼应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上映之后也是纷纷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并激起了大家的激情,从9月30日正式上映开始,便一路力压其他两部电影,在口碑评分与累计票房等方面统统实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相比之下,《中国机长》虽然更具商业类型片气质,但是阵容比较单薄,在观众心中的期望值反而最低。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该片首日收获2.07亿元的不俗票房,以4000多万的差距甩开排片多出1万场的《攀登者》位居第二,上座率和场均观影人数都直逼《我和我的祖国》。次日,《中国机长》的各项票房数据继续保持亚军,日票房突破2.5亿元,良好的票房表现让影院意识到《中国机长》的逆袭潜质。第三天开始,影片的排片比持续上涨;截止10月10日,累计票房达21.36亿元,《中国机长》有望继逆袭《攀登者》后再度逆袭《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机长》披荆斩棘成逆袭黑马,靠的是什么?

三部影片都是爱国情怀的献礼片,要想能够从中突围而出,就必须有正中观众心底的东西。

众所周知,《中国机长》改编自2018年川航3U8633在飞上9000多米高空后,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内释压,副驾驶员被吸出窗外。生死关头,机组成员临危不乱,冷静应对,最终安全把119名乘客送回地面的真实事件。此事称为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并改写了国际空客公司机长手册上的操作流程。

事件当时,全中国无数人在微博,电视上关注此事,并为川航3U8633机长刘传建及全机组人员的英雄行为致敬欢呼。这样的重大事件改编成电影,有深厚的观影群众基础。

《中国机长》全景式的再现了事故全过程,着重刻画了机组成员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行动精神。电影上映后,就川航事件和机长及其机组人员的网上讨论度也持续高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电影口碑的发酵。

再者,国产飞行题材影视作品屈指可数,如《中国机长》这样在口碑与票房上都表现出色的影片,更是凤毛麟角。就题材本身而言,飞行题材多展现空战场面,发挥空间较小,演员的发挥空间也同样狭小。从拍摄制作难度上来看,从模型到实拍,再到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让人望而却步。而《中国机长》的成功,或许会为国产飞行题材的拍摄,产生推波助澜的效果。

飞行题材是否会因此逆袭?

国产飞行题材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出不同的时代内涵。90年代前具有代表性的《长空比翼》《长空雄鹰》等,这类影片注重故事情节和爱国主义,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的主题意旨痕迹;90年代后的以《紧急迫降》和《空天猎》为代表的飞行题材作品,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特效制作都向好莱坞看齐,且多强调真实性,同时突出飞行题材电影独有的视觉效果和大场面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力。

早期的飞行题材影片,也多是主旋律电影,在政府强烈意志的干预下,影片从剧情的发生发展、人物刻画到精神内核的表达都是为主旋律意识形态服务的,主创的创作空间与自由度都受到限制,很难兼顾市场需求,导致剧本创作远离生活,被观众拒之门外。

而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特效技术突飞猛进,故事内容精益求精,类型化更加深入。前有《湄公河行动》和《战狼2》打开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大门,后有《流浪地球》改变国人对国产特效的认知,成就了如今屡创佳绩的《中国机长》。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进步,主旋律影片的商业模式探索已颇有成效,加之影视行业拍摄、特效制作水平的提高都为飞行题材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国机长》不仅是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又一次合格尝试,也为飞行题材国产片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值得未来同类题材影片借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YSUx20BMH2_cNUgu7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