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犟玉
来源:乐亭故乡人网站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我的家乡在冀东。那里不仅珍藏了我全部的童年记忆,更寄存了我永远的思念。
河北乐亭——北方一个普通的小县,隶属唐山地区,东南靠海。我没看过县志,但从小就知道那里是当地有名的鱼米之乡。她不仅生长着北方全部的作物,更出产着鲜美的海产品,还有那取之不尽的优质海盐。在历史名人中,或许最知名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了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和公园,在北京、唐山、秦皇岛等各地都有。
同其它大的城市相比,家乡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但随着国家环渤海战略的实施,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铁路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北方大港(孙中山先生语)——京唐港发展迅猛,河钢等各大项目不断落地,全县的经济不仅得到了全面发展,更是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地区。
但在这里我想说的,却是我与故乡的那份情结。
长期在外工作,难得回一次老家,但每次返乡我都特别激动,特别是一坐上从北京开往唐山或者秦皇岛的短途列车,听到车上那熟悉的家乡口音,心里就感到特别亲切。环境可以影响人,这句话很对,在外的时候,说上一句家乡话,我自己都找不到感觉,更不要说自信,但一回到家里,很地道的一口乡音,却是我很轻松就能脱口的。
每次离家,我都要买上几盘磁带。当然那绝不是流行歌曲一类的东西。它叫乐亭大鼓,有人听说过吗?家乡人管它叫“说书”,在我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它那优美的韵律。记得那时的我,搬个小板凳,在露天空地上一坐就是半个晚上,想想自己当年的那份专注,现在都觉得可爱。就表演形式而言,乐亭大鼓同其它的大鼓艺术差不多,但它演唱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当然唱腔也自然更优美一些。无论是说,是唱,是散板......抑扬顿挫,总能牵引着每一个听众的神经。那些有名的唱段,比如闹天宫、芦花荡等,对我而言,真得是百听不厌。
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相同的一份文化底蕴,使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改变不了自己的那份乡音。无论是乐亭大鼓、乐亭皮影,还是简单到一句方言,都在我的心中占据了一份空间。对了,还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大秧歌,也是我最喜欢看的一种。
说起秧歌,或许很多人要说了,那不是东北的产物吗?其实不尽如此,因为北京街头就有。对于位于北京和东北之间的家乡来说,也自然离不开这样一种娱乐方式,不过家乡的秧歌还是有别于其它地方的。从个人感觉来说,东北的秧歌更趋向于艺术表演,讲究基本功和难度,年轻人较多;北京的秧歌则更像集体体操,讲究协同一致,老年人更多一些。而家乡的秧歌则更讲究群众性,参加的人无分男女老幼,无论是怎样的水平,怎样的装扮,都可以下场,哪怕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的人,也可以跟在别人后面,按照节奏,亦步亦趋来表现自己。
家乡的秧歌最与众不同的一点,我想就是它那轻松滑稽的一面了,无论哪种角色,都敢于把自己最优美或者最夸张的动作摆了来,以吸引观众的目光。记得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个角色就是一个小伙子扮的媒婆,惟妙惟肖不说,一根长烟袋耍得更是漂亮,而且身上还藏了一个装水的小塑料瓶,时不时对着人群偷偷喷上两下。说到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我想就是秧歌队伍中的那个秧歌头了,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相对特殊的人物,颇有点像舞龙灯中的那个龙头一样,其他人总是在他的带领下,或快或慢地前进。一般开始阶段,唢呐和鼓点都是很舒缓的,在这种舒缓的节奏中,人们亦进亦退,不失时宜地充分展现自己的身姿,但到最后高潮收尾的时候,节奏却异常急促,这时就完全看秧歌头的水平了,在秧歌头的带领下,大家几乎是一路小跑地来完成各种造型和图案,那也是大家最紧张的时候,也是最激动人心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候。
我的母亲是一个很保守的农村妇女,一直以来,都很少在公众场合出头。不过前年我却意外地得知,母亲也像很多人那样,准备了一套行头,逢年过节喜庆的时候也加入了秧歌队的行列。这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这里说到了母亲,这辈子最难忘记的,我想就是母亲的呼唤了。
在我小的时候,社情远没有现在这样复杂,很少会有哪个正常的孩子整天关在家里的。在当时的农村环境下,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而言,唯一的事情或许就是玩,并且是成群结队玩。在那只知道疯玩的年代,忘记时间、忘记吃饭却是很自然的事。早晨的起床不必多说,总是在母亲的千呼万唤下自己才能起来,而白天找同伴去玩的时候,一出去就很少想到回家,直到村头飘满炊烟,直到母亲站在门口,一声声呼唤我的小名,那时才会看到一个象小麻雀似的我飞跑着回家。曾经一度我还纳闷过,为什么平时说话和声细语的母亲,竟有那样大的嗓门?每次喊我的时候几乎响遍全村,无论我在哪个角落里,也都能听得到。
而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或者上学或者上班,一家三口吃饭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地没有什么更多的话语。就算吃饭时也偶尔有叫儿子的时候,可他总是一副嘟嘟囔囔、磨磨蹭蹭的样子,或者有时干脆抓上两把零食,甩下一句不吃了,就头也不回背上书包走出家门。每当这时候我就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特别是母亲那长长的呼唤,和一直等我的那冒着热气的饭菜。
或许那才是真正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