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寄托(6):烧柴的岁月

2019-07-02     乐亭故乡人

作者:小编

来源:今日头条号“乐亭故乡人”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是因为中国人几千年的尊崇孔孟之道,以“礼”为先,衣不蔽体是为耻。所以,“食”字只能排到第二。现实往往很残酷,偏偏是“食”这个字最为关键,比如上世纪60年代初,无数人的理想就是为了追求这个字,为了实现果腹、饿不死的伟大目标。

我刚记事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挨饿的时光,好在很少有饿死人的时候,但过得辛苦,科技不发达,思想又保守,致使农业生产从生产队的工分制过渡到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保持在自给自足的形态。

所谓自给自足,就是指地靠自家耕、粮食靠自家种、肥靠自家拉、做饭取暖靠自家烧。特别是一日三顿饭和冬天里的取暖,必须烧大炕。烧大炕好处多多:一是地里的柴草等燃料相对容易获得,不花一分钱;二是做饭的同时,大土炕就烧得暖暖的,冬日煲炕头实在是一种享受;三是烧过的柴草成了草木灰,返田又成为肥料的一种。大自然讲究生态循环,就如老辈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烧柴已经成为农村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求生本能。

烧柴就要有燃料,而柴禾的获得,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一是自家地里庄稼收割后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豆秸子、麦秸子……高粱秸秆中的良品还要先去掉叶子捆成捆,围栅栏用,我们这里叫做“寨子”、“栅子”;剩下的长短不齐的才堆起来做柴禾用。玉米秸秆先用铡刀铡碎,为家里牛马备好饲料,也是剩下杂七杂八的才用来烧。麦秸子多是打完麦后直接拉到家里院子垛成麦垛,上面用破塑料布盖严,四角坠块砖头压好,备作冬日里取暖。豆秸子最好烧,但往往量较小,就直接堆在麦垛旁,待逢年过节改善伙食时用。

二是自家地里庄稼收割后的茬子,高粱茬子、玉米茬子等,最初也是刨出来,磕掉泥土,装上手推车推到下房里。后来人们越来越懒,好多茬子也就赖在地里,无人问津了。

三是秋日里的拾柴,树枝树叶、干草干柴,凡是能烧的,都可以用。比如我就干过拉大耙拉树叶的活计,秋风扫落叶的时候,背一个大筐,专门去到路边沟渠里拉树叶。

四是出树剩下的树根。这个要看运气,一般自家出树,树根会一起挖走,有剩下不挖的,就可以拿上铁锹、斧头、刨子,去一点点挖出来。刚实行承包责任制那年,各家把分到自家的树都伐了下来,结果第二年一场春雨过后,几乎所有树根周围都长出了白白嫩嫩的木蘑菇,用菜篮子装得满满的一篮,挎回家里,拿豆瓣酱一炖,那才叫一个香!

当然,如果你运气够好,你可能还会拾到谁家盖房不经意扔掉的下脚料,松木的为主,烧在灶堂里,滋滋地喷着松油的香气,有着和过年一样相仿的味道。记得父亲每次拾到这些“宝贝”,都是先置放到下房里,多是到了过大年炖大肉的时候,才派上用场。

如今,农村亲戚家里,来人去戚,偶尔还会看到灶火坑里烧木柴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因为用这柴火烧出来的火、做出来的饭,格外的香甜,因为它们来自泥土,身体里本就蕴藏着农人对岁月的感恩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uaYDmwBmyVoG_1Zre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