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了“七不责”。原文中说;“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今天带大家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一下育儿七不责。
很多家长觉得当众责备孩子不但孩子更容易“长记性”,也有助于树立自己的威严,更能让别人感到自己严于家教。但是实际上这样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出现肝郁的可能。
中医认为“肝”与“木”相对应,“肝喜条达”。而我们的孩子何尝不像正在成长的树木一样喜欢不被压抑地成长呢?当众责罚孩子,孩子的情志会感到抑郁,气机则会阻滞,这正是中医肝气郁结之证的重要成因。
应该说大部分孩子做错了事只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般都会有悔愧之心的,但有的家长在气头上,难以控制自己情绪,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已感到愧悔的子女,结果呢?把孩子的“后天之本”——脾,给弄伤了!
中医认为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人体有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才能使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有力。因此孩子脾的运化功能健全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们肌肉的壮实与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动正常与否。若脾虚不健,肌肉失其营养则逐渐消瘦或痿软松弛。
中医认为儿童脏腑娇嫩,神气容易因惊吓而怯弱,暮夜间的责骂的确会让孩子印象深刻,但正因如此,才更容易让孩子的心神散乱,进而出现夜不能寐,甚至夜啼夜惊的现象。
那么,孩子因为暮夜责骂而出现夜惊等睡眠障碍会怎样呢?睡眠不好会对孩子的学习记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慢性睡眠缺失对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可能具有隐匿性。
长期睡眠不足,还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体质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孩子吃饭的时候批评他,其胃气则会逐渐虚弱。从西医角度讲,甚至会造成胃溃疡。这不是危言耸听。
胃溃疡病以往认为小儿中少见,其实并非如此。人体的神经系统对胃液分泌、胃运动有重要调节作用,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植物功能也不稳定,孩子就餐的时候被父母责骂可引起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平滑肌及血管痉挛,诱发溃疡的发生。
那么挑个孩子高兴的时候说说孩子,不会对孩子健康有什么影响吧?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不合适的。中医认为五脏中的心对应七情中的喜,孩子高兴的时候责骂孩子,孩子不但会难受,而且真的会伤了他的“心”。
中医认为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所以,孩子心情好时可以适时开导教育,但是绝对不能责骂,否则会损伤孩子的身心。
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肺对应七情中的悲,所谓“大悲伤肺”!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悲忧伤肺,还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上。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以导致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孩子生病时一些家长也会训责。前面我们谈到了六个不责的原因,试想,孩子没病时责骂尚有如此多的健康隐患,孩子生病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又怎么经得起心灵的煎熬呢?这个时候责骂孩子不是病上加病吗?所以,希望家长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更多地给予温暖,而不是训斥。
还要用到中医的三因制宜理念。
因时制宜:选择孩子比较愉快时,以理服人而不是盲目训斥。
因地制宜:注意教育的地点与场合,选择单独跟孩子一起时,保护孩子自尊心。
因人制宜: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可适当加大批评教育的力度,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则要有耐心启发式的教育,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