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长孙,所以明宣宗和朱高煦的关系是叔侄关系。虽说帝王家权力至上、亲情淡泊,可也不至于下如此狠手吧。可是你要是知道了这位“叔叔”有多作死,你就不会怪明宣宗下如此狠手了。
事情要从朱高煦和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争夺太子一事开始。
朱高炽,身材臃肿有足疾,走路需要人搀扶,但性格温和、为人敦厚。朱高煦,能征善战、英勇魁梧,颇有朱棣当年的大将风范。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了,朱棣心中肯定会偏爱那个跟自己很像的儿子。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抢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高煦跟随朱棣拼命作战,在攻打帝都南京的关键战役中有着突出的贡献。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十分动情,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你多多努力,等我拿下了皇位,就立你为太子。”
朱高煦一听这话,当然很是高兴,这相当于自己半只脚迈进太子东宫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朱棣的承诺只是一句鼓励、一张空头支票,都后来始终没有兑现。后来朱棣成功篡位,夺得皇位,同时也给天下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原来不是嫡长子也可以通过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在“榜样”的影响下,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开始了野心夺位之路。朱棣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一直都比较犹豫,朱高煦最像自己,在靖难之役中显赫的军功有目共睹,赢得了众多“靖难派”老臣武将的青睐。朱高炽呢,虽然形象不佳,但是他儒风甚重,敦厚温和,很有政治才能,朝廷中的文官集团一致拥护朱高炽。最重要的是皇位继承一直是立长不立幼原则,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又一直很喜欢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立储这件事一直让朱棣很为难,左右摇摆不定。
最后,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不光是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制约着皇帝,最重要的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聪慧机敏,深得朱棣喜爱。编纂《永乐大典》的大学生解缙曾以“好圣孙”来说服朱棣,朱棣大悦。1401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争强好胜的朱高煦并没有就此放弃,一场好戏就此展开。朱高炽监国期间,赖在京城不走的朱高煦开始天天给朱棣打小报告。生性多疑的朱棣开始对朱高炽很不满意,经常敲打朱高炽,搞得朱高炽很是郁闷,不知该怎么做才好。最严重的一次是以朱高炽接驾来迟为由,几乎把太子党一扫而空,巨大的打击让东宫位置处于风雨飘摇中。这时候最高兴的朱高煦就开始了作死节奏,逢人就问:“我这么英明神武,像不像秦王李世民?”这话传到朱棣那里,点燃了朱棣的怒火。你朱高煦是不是秦王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可不想像李渊一样,当了皇帝还要被迫让位给儿子。朱棣严令朱高煦去乐安州就藩,不要留在京城惹是非。朱高煦不愿意也没办了,只好奉命去乐安。这一举措基本是告诉朱高煦别想打太子的主意了,因为离开了京城再想通过和平手段夺取争取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知子莫若父,朱棣虽然喜欢朱高煦,可他并不想让朱高煦跟自己一样夺取政权,毕竟大明的江山越稳定越好。
1424年,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避免朱高煦叛乱,一来秘不发丧,到了京城朱高炽让儿子朱瞻基出门迎丧,政权平稳过度。二来朱高炽把朱高煦诏到京城,给他赏赐,这样他就是想造反也没有机会了。在第一轮的PK 中,朱高煦完败。
朱高炽登基称帝,以仁政治天下,深受天下爱戴。只可惜身体不好,没过一年就过世了。这时候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需要赶赴北京奔丧继位。朱高煦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要来了,就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要道上设下埋伏,想一举除掉朱瞻基。可是不知道是时间没有算好,还是朱瞻基选了另外一条路,总之没有等到朱瞻基,朱瞻基顺利继位。
1426年,也就是宣德元年,越想越郁闷的朱高煦最后还是选择在乐安州起兵造反。他派人到朝廷,列举了他的不满和造反的缘由,指责皇帝把贵族头衔封给文官以及在选用官员时的判断不当。明宣宗朱瞻基可不是软弱的朱允炆,他亲率大军火速赶往乐安。
刚开始,征讨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朱瞻基让大军发射神机铳箭威慑叛军。城内叛军开始恐慌,纷纷想·抓朱高煦献给皇帝。朱高煦得知后大惊失色,暗中派人告诉皇帝,自己明日投降。这一打算被王斌等人劝阻“宁一战死,无为人擒”,面对这么一群“忠肝义胆”的大臣,朱高煦竟然骗他们进入王府,然后自己偷偷从小路出城拜见宣宗乞降。
念在叔侄情谊,宣宗朱瞻基没有杀朱高煦,把他囚禁在西安门内的逍遥城。走到了这一步,他要是诚心悔过,一生也就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直接造成他被活活烹死的惨剧。
有一天,朱瞻基去探视他,也不知道朱高煦是怎么想的,竟然趁皇帝不注意伸脚把皇帝绊倒。对于这一行为真的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你哪怕用利器刺杀皇帝呢,都能被常人理解,把人绊倒算什么操作。后人不理解没关系,重要的是彻底激怒了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命人把300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本想制服他,谁知勇武有利的朱高煦竟然把大缸顶起来。朱瞻基忍无可忍,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亲叔叔活活炙死在铜缸内。这位作死的王爷不光把自己的命给作没了,还连累了自己11个儿子全部被处死。
朱高煦一生的前半段确实很像明成祖朱棣,长得英俊潇洒,又擅长打仗。后半段人生就走向了“崎岖怪路”,造反、投降、小儿科把戏。真的是前半段风光无限,后半段作死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