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故事:苦来自于欲,过个酒瘾再忏悔,获大利益果报

2020-07-10   善知

原标题:开悟故事:苦来自于欲,过个酒瘾再忏悔,获大利益果报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准备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罗迦叶请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知您可以为我开示吗?’佛陀告诉迦叶居士:‘现在时机并不恰当,我要先进王舍城里托钵乞食,等回来时再为你解说。’

但阿支罗迦叶仍一再地请佛陀立即为他开示,佛陀于是答应了阿支罗的请求,阿支罗问道:‘一切苦恼之事,皆是自心生起的吗?’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阿支罗迦叶继续问:‘世尊!苦恼是由他法而生的吗?’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阿支罗迦叶又问:‘这些苦之事,是不是自心与他法共生而有的?’佛陀依然回答:‘不应如此说。’

阿支罗迦叶继续问:‘难道苦是无因而生的?’佛陀回答:‘苦非无因而生。’阿支罗困惑地问:‘您说苦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无因生,难道世间没有种种痛苦?’‘世间实有苦。’佛陀慈悲地回答。

阿支罗再次请示佛陀:‘既然您说实有苦存在,请为我开示苦的真实义理。’佛陀便开示:‘苦的感受非本来就有,也非他法所生,因此不会是自他共生,也不是无因而生。真理,应该离开种种相对法,而回归中道。诸佛如来皆说此法: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苦是由于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识而有名色,名色而有六入,六入而有触,触而有受,受而有爱,爱而有取,取而生有,有而有生,生而有老死。若无明灭,则万苦皆灭。’

阿支罗迦叶听闻佛陀开示后,了知苦乃识心执取而生,而破除心当中的无明才是真正的灭苦之道。顿时远离一切垢染,证得初果。于是阿支罗迦叶恭敬合掌,向佛陀禀白:‘慈悲的佛陀,我已明了苦谛之理。从今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此一生作佛弟子,愿佛陀为我作证明!’阿支罗在至诚恭敬顶礼佛陀之后才离开。

阿支罗离开精舍不久,被一只在路旁为保护小牛的母牛所触杀,在临命终时,因六根清净,安详自在往生。

比丘们在城中乞食时,听到了有关阿支罗迦叶闻佛陀开示,命终无有怖畏的传言,于是在乞食完毕后,便前往佛所请示佛陀:‘世尊,阿支罗迦叶为何能证此无怖畏之报?’佛陀告诉诸比丘:‘阿支罗迦叶已经了悟苦谛之理。能够如实了知法的真义,才能远离怖畏,得大自在。’

人因为‘欲’而生此娑婆世界,而‘苦’的来源就是‘欲望’;欲望,则是来自于自身的一念不觉。想要得到自在和解脱,唯有离欲、离念。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若能从因上努力,保持觉性,不使六根出流攀缘六尘,直接从最根本的起始点下手,即截断其源流,因灭则果灭。离却了生,即无有灭相,真正究竟之乐,当下即是!

猛喝一顿,过个酒瘾再忏悔

一个居士受了五戒后,两个月滴酒未沾,有一次在别人生日宴会上禁不住朋友们猛劝,就喝了一口。

事后想起来也后悔犯戒,但却说:“反正是犯了戒要忏悔,当时倒不如猛喝一顿,过个酒瘾再忏悔。”清净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养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有一天死去了,这个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却让自己和家人离开那所屋子。

邻人对他说:“您为什么不把死了的儿子拿出去埋葬,却让活的人离开家庭呢?这个行为太笨拙了。”

这个人听了以后,想道:“话是不错的,人死了,应当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样拿呢?哦,只有这样吧,再杀死一个,那就可以成担挑了去。”

结果,真的他就再杀死一个儿子,和那死了的儿子凑成一担,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修行人犯了一条戒律,不想改悔,还要企图掩盖事实,假作持戒清净。

被人揭发了,告诉他:“修行人守戒,应该和保护珍贵的眼珠一般,怎么可以违犯而不忏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恶事,以便一同忏悔,这正像杀子成担,以便一同出埋一样的愚蠢无知。

以至诚心供佛,获大利益果报

昔日,世尊在负弥城随缘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难尊者一起前往波婆城,尊者回答:“是的,世尊!”阿难随即严整衣钵,与诸大众随侍世尊,经末罗城来到波婆城的阇头园。

当时,有位名叫周那(又译纯陀)的工匠,听说佛陀来到波婆城,于是穿戴整齐,来到世尊之住所,头面顶礼后,坐在一旁。佛陀为周那说法,使其欢喜、获大法益。

周那闻法生起正信,法喜充满,随即请求世尊明日至其居处接受供养,佛默然受请。周那知道佛已许可,就从座位起身,礼佛而归。当天晚上,就开始准备明天要供养佛陀和诸圣众的食物。

大众随侍世尊来到周那的舍宅,并依次就坐,此时周那已准备好斋饭,供养佛及僧众们。他还特别煮了栴檀树耳来供养世尊。

周那见比丘们都已用完斋,收下钵器,行澡漱后,来到佛前以偈问道:“敢问大圣智,正觉二足尊,善御上调伏,世有几沙门?”

世尊以偈回答:

“如汝所问者,沙门凡有四;志趣各不同,汝当识别之。

一行道殊胜,二善说道义,三依道生活,四为道作秽。

何谓道殊胜?善说于道义,依道而生活,有为道作秽?

能度恩爱刺,入涅槃无疑;超越天人路,说此道殊胜。

善解第一义,说道无垢秽;慈仁决众疑,是为善说道。

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遥望无垢场,名依道生活。

内怀于奸邪,外像如清白;虚诳无诚实,此为道作秽。

云何善恶俱?净与不净杂,相似现外好,如铜为金涂。

俗人遂见此,谓圣智弟子,余者不尽尔,勿舍清净信。

一人持大众,内浊而外清;现闭奸邪迹,而实怀放荡。

勿视外容貌,卒见便亲敬;现闭奸邪迹,而实怀放荡。”

此时,周那取一小座坐于佛前,佛陀为他说法,使其欢喜、获得法益后,佛陀便在大众随侍下离去。原本已患病的佛陀,食用了栴檀树耳后,病势更为加重;如来抱病而涉路,步步走向拘夷城。

路途中,世尊在一棵树下停步,对阿难说:“我的背很痛,你可以敷设座具。”尊者于是赶快敷座,让世尊休息。阿难又另敷设一小座于佛前坐下来。佛问阿难:“周那会不会因为供养佛陀食物,让佛陀患病加重而心生懊悔呢?若有懊悔之心,又是为什么呢?”阿难禀白:“周那可能会觉得这次供养佛陀斋饭,却让佛陀病情加重,所以无法获得功德与利益,因为如来在他的家中食用了最后的一餐,便将入于涅槃。”

佛陀立即告诉阿难:“不可以这样说!不可以这样说!今天,周那已获得大利益,他必将生天人间,寿命久长,康健无恼,命终之时,自然受生;仪表端正,容颜美丽;气力盖世,精神满足;得善名誉,财富丰足。这是因为,凡是能在佛初成道时,以及在佛入涅槃前,以食物供养佛陀者,于这两个时机供养,所得功德等无差别。你现在就去告诉周那:‘我亲自听到佛陀所说,也亲身受到佛陀的教示,周那今天设食供养,获大利益,得大果报。’”

阿难尊者遵奉佛陀教敕,立即前往周那家中,告诉周那:“我亲从佛闻说,亲受佛陀所教,周那设食供养,今获大利益,得大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初成道与佛临灭度前,以至诚心供养佛陀食物,此二功德是等无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