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快问阿姨好!”多少孩子因为这句话留下阴影?

2019-07-08   小七育儿专栏

上周末,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小曼带着快3岁的儿子果果来我家做客。

一见面,小曼就催促果果说,“儿子,叫叔叔啊。”

果果看了看陌生的我,默不作声。

小曼又催他,“宝贝,叔叔是妈妈上大学时的好朋友,快叫叔叔!”

孩子仿佛有点害怕,转过身子往妈妈怀里钻。

我笑笑:“孩子第一次见面,还不熟悉呢,以后多见几次就好了。”

小曼觉得有点没面子,开始责怪儿子:“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真是个没有礼貌的小朋友”。

惹得果果哇哇大哭起来。

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身边很多朋友的童年都被家长“强迫打招呼”的恐惧所支配。

特别是逢年过节,面对一大屋子的叔叔阿姨姑姑婶婶,小孩子会被强迫挨个问好。

否则,就会被贴上“害羞”“内向”“没礼貌”的标签。

我的堂弟,就因为小时候不爱打招呼,被大家说“内向”“不爱说话”,因为他成绩比较好,亲戚们还会叫他“书呆子”。

这种标签效应让他变得越发不爱吭气,甚至后来学校办演讲比赛的时候,他也在心里认为自己性格内向,肯定讲不好。

直到现在他参加了工作,每次在组内公开汇报的时候都会打退堂鼓。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我们不经意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们留下深深的伤痕。

“强迫孩子打招呼”,会令孩子陷入尴尬、难堪、浑身不自在的境地,甚至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

当孩子处于“陌生人焦虑期”,请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

孩子从几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以前,会经历一个“认生期”,即心理学上提到的“陌生人焦虑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初步具备了记忆力和辨别力,能够记住爸爸妈妈等熟悉的面孔。

当他看到陌生人时,会意识到这个人和家人是不同的,于是会不自觉地害怕陌生人给自己带来伤害。

强行让处于认生期的孩子跟陌生人接触,并催促他跟陌生人打招呼,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中。

当然了,除了这个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就比较内向,或者孩子正在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上。

无论是哪个原因,我们都不要去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孩子不爱打招呼怎么办?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接纳孩子


邻居曾经跟我抱怨:“好羡慕别人家小孩见了人都会甜甜地叫一声叔叔阿姨好,我家女儿每次就只会躲在我身后不出声,搞得我很没面子。”

很多家长会出于“面子”的问题,而责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或者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就当众说“孩子太害羞了”“孩子比较内向”,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

小七老师常跟大家说,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去爱孩子的全部。不要去因为其他小朋友的“参照作用”而反过来怪自己的孩子。

只有我们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给他一个充满安全和爱的空间,才能让他有足够的勇气迈出去,慢慢地学会和陌生人接触喔!


二、家长替孩子完成礼仪,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如果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家长可以去替孩子完成问好的动作。

当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每次都这么热情地跟朋友打招呼,不知不觉间也会开始模仿这种行为。这个就是家长的榜样作用~

比如杜江在《爸爸去哪儿5》中,常常主动跟其他爸爸和小朋友们交流,在爸爸的影响下,嗯哼是个“社交小达人”,会主动跟其他小朋友打招呼。

有一期节目中,吴尊的儿子Max生病了,大家一起去吃饭的时候,嗯哼特意走过来问吴尊“医生说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又跑到吴尊家问“Max好了没有?”

路上碰到陈小春,主动跟陈小春打招呼“春哥,昨晚睡得好吗?”

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最初的模仿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言谈举止得体,遇到熟人朋友或是邻居,都热情的打招呼,即使面对陌生人,也微笑着问一声好,那么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打招呼的习惯。

三、出门前先跟孩子排练好


我们可以在出门前,先跟孩子练习一下打招呼的动作,比如:

“宝宝我们等下见到爷爷,该说什么呢?”

“爷爷好!爷爷中秋快乐!”

除了教孩子怎么说,还要告诉孩子,打招呼会让对方心情特别好,让别人感到开心。如果你跟爷爷问好,那么爷爷也会跟你说,中秋快乐呀,宝宝真乖。

提前练习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让他在人多的场合不至于不知所措,是个不错的办法。

除了强迫打招呼,这几件事也千万别让孩子做

我们很多小孩子,甚至很多大人的童年,都特别不喜欢跟爸爸妈妈出去串门。

为什么呢?因为大人总是会要求孩子做一些不情愿的事情,让孩子觉得特别难受和尴尬。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走亲访友的时候,除了强迫打招呼,还有哪些事情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做的?

一、不要一见面就让孩子比个子


堂哥家的儿子有一阵子特别喜欢研究爸爸的皮鞋,甚至有一次还穿着妈妈的高跟鞋,踉踉跄跄跑到妈妈面前,期待地问:

“妈妈,我穿上这双鞋,是不是看上去很高!”

堂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细问孩子,才知道因为上周老公带儿子出去做客,对方家里有个比儿子小一岁的弟弟。大家见了面就让两个孩子比个子,结果儿子发现自己比弟弟还低。

大人们就开始开玩笑:“小朋友要努力长个儿喽!你都被弟弟超过了。”

大人无意间的玩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调查显示,因为身材矮小,90%的患儿都有较强烈的自卑心理。

尊重孩子,请不要让他们一见面就比个子。

二、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有个家长曾经问我:“小七老师,我女儿特别讨厌过节的时候亲戚带别的孩子来家里玩,她是不是有点不合群啊?”

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位家长每次都会要求女儿分享玩具给别人玩。有时候别的小朋友想要带走玩具,家长不好拒绝,就常常把女儿的玩具送人。

强迫孩子“分享”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物品丧失安全感,会让孩子产生“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的罪恶感,还会让孩子潜移默化地认为“分享=不快乐”。

作为父母,我们要坚决捍卫他的所有权,当别人要求他分享的时候,站出来保护他,该拒绝就拒绝,不要因为 “不好意思”,而让孩子用自己的快乐来买单。

三、不要当众问孩子考试排名


之前有个小学生的作文《我的愿望》爆红网络:

过年,孩子们最常被问的,也最怕被问的就是“考试成绩”。

更令孩子崩溃的是,当众被问成绩也就罢了,还时不时被当成反面教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一番,那简直就是双重暴击。

孩子也要面子。自己的不足,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孩子会感到羞耻和挫败。

与其问成绩,我们不如换一种问法:“孩子,你这学期努力过了吗?”

四、不要强迫孩子当众表演才艺


过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齐聚一堂,大家总会送上中国式的见面礼:让自家孩子当众表演节目。

“给小姨跳个舞吧!”

“给三叔唱首歌吧!”

“给三舅姥爷背首诗吧!”

在一次街头采访中,大部分人都表示,小时候曾经被家人逼着当众表演节目,痛苦不堪。

有时候看似热闹的表演,甚至变成家长们攀比的赛场。

比如弟弟从小学乐器,每次家里来客人,妈妈都会要求他吹一个:

再比如,因为隔壁孩子会打快板,父母竟然也让她跟着做,结果她不会。那种尴尬,即使现在长大了也依然记得。

如果孩子自己愿意,那倒是也没什么。

如果孩子内心对此十分排斥,不愿上台,父母却感觉面子过不去,训斥孩子,强迫孩子上台,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孩子会容易感到委屈、不被尊重,变得消极,更加胆怯顺从。同时,孩子还会失去主动性,把“兴趣”变成“应付”。

只有我们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爱,不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会容易感到委屈、不被尊重,变得消极,更加胆怯顺从。同时,孩子还会失去主动性,把“兴趣”变成“应付”。

只有我们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爱,不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