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我父亲出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当时家里很穷,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全家靠给地主做佃农维持生计。父亲在十多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天还没亮就得赶牛上山,天黑才回来。夏天日晒虫咬,冬天冻得往牛群里钻,生活得很艰难,很遭罪。
1946年,东北解放了。父亲和所有受苦人一样翻身做了主人,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土地,过上了安稳的日子。1951年,父亲投亲靠友来到了哈尔滨,在一家国营大厂当上了工人。25岁时,奶奶催父亲找对象,赶紧成家立业。父亲没有文化,又没有住房,条件不太好,在城里找一个媳妇根本都不用想。父亲有几个知心的工友,闲时经常一起唠找对象的事。我父亲说起自己的愁事儿,有个工友出主意说,咱们都是从农村来的,城里的姑娘不好找,咱们找农村的,农村的姑娘勤劳、朴实,没什么说的,也都愿意嫁到城里。你要想找,我在农村给你物色一个,我父亲欣然同意。时间不长,那个工友说:在兰西县客家屯,已经给你找了一个姑娘,20岁,身体强壮,人很憨厚。我父亲听了之后,当即表示可以看一看,利用星期日去农村相亲。一见面父亲就相中了,母亲对我父亲也是一见钟情。两人都同意,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
亲事虽然定下来了,但是没有结婚住房,我父亲找到单位领导,说明自己的情况,那时单位住房很紧张,领导只能答应想办法解决。过了一年,终于分配了一个简易板加泥住房,小屋只有9平方米,尽管住房条件不太好,父亲还是很满意,毕竟有了自己的住房,父亲开始张罗自己的婚事。工友帮父亲粉刷新房,搭一个小板床,买了两个木箱子,自己钉了一个小饭桌,奶奶给做了两双被子。工友们听说后,凑钱买了一面梳头镜子:上面写着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还送了一对暖瓶。结婚当天父亲没有新衣服,就把新工作服当礼服,母亲做了一件对襟红色上衣。结婚仪式很简单,工友下班后都聚集到父亲的小屋,一边喝茶水,一边吃喜糖,热闹一番,父母的结婚仪式就结束了。2017年,母亲去世了,90岁高龄的父亲,捧着母亲的照片,跟我们回忆当年的往事……
1976年,我通过下乡招工返城进了粮食加工厂,刚进工厂时看什么都是新鲜的,轰隆隆的机器一转就是一个星期。每天,汽车排成长龙,把加工出来的大米、面粉、玉米碴子送往市里粮店,保证市民供应粮。那时我作为一名粮食战线的职工,特别的光荣和自豪,干起工作来特别有劲头。无论在生产、学习,还是车间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得特别突出,一年后我当上了车间团支部书记。我将团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年年被评为先进团支部。两年后组织任命我当团委书记,我如鱼得水,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工作才能。团干部经常在一起开会、学习,交流工作经验,在此期间,我对一名同级女团委书记很钟情,便有意无意地和她接触。最初经常谈团的工作,慢慢地话题越来越宽泛,什么都谈了。女人是很敏感的,我们之间都心有灵犀,干什么都很默契。一起上夜大,学习文化知识,还经常到松花江划船,随着感情的不断升温,到后来互相都离不开对方了,结婚这事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1981年我们把结婚的事提上日程。而我和我父亲一样,首先考虑的也是住房问题。
我们家的小简易房虽然已经改成红砖瓦房,但住房面积不大,弟弟、妹妹都还小,我不能和他们挤在一起住。那时国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形势很好,单位在盖楼房,我打报告申请到一套住房,40多平方米。我把房子粉刷一新,地面铺上地板,那时家具讲究大衣柜、高低柜、写字台、沙发,所有这些我都置办齐全了,还买了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一台手提录音机。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婚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我是党员,又是团干部,理所当然响应党的号召。所以,来一个“革新化”的婚礼。我买了两台崭新的上海凤凰牌自行车。定个好日子后,迎亲那天,我和新娘都穿着毛料西服,戴着大红花,骑车在最前头。100多人骑着自行车在后面浩浩荡荡地跟着,大街两旁站满了围观人群,汽车司机都主动给我们让路,十字街口的警察主动指挥车辆让我们先行,用现在的话说,真拉风!婚礼仪式在单位俱乐部大礼堂举行,在司仪的主持下我们首先向毛主席他老人家鞠躬敬礼,然后向父母和来宾敬礼,单位领导致贺词,仪式结束后我们回到婚房,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一年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宝贝,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06年,我儿子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旅游专业。此前曾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实习过,毕业正赶上香格里拉大酒店招工,儿子顺其自然地被招为客房销售代表。我儿子上进心很强,也很勤奋,工作有标准有目标,经过两年的努力升为客房销售经理,月薪达到万元以上。儿子的女朋友是在学校相处的,工作又在同一个单位。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我们又开始给他张罗婚事。首先是买房子,地点选择在新阳路上的欧洲新城,那是一座现代化小区,道路平整,绿树成荫,走在小区里仿佛置身于公园之中,我们给儿子买的是一套70多平方米装修好的房子,室内宽敞明亮,大玻璃窗,圆形大吊灯,家具地板门窗都是实木的,厨房卫生间都是精选的瓷砖,总之装修得让人赏心悦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孩子们为了上班方便还买了一台小轿车。
2008年8月18日是我儿子大喜的日子。当天儿子穿着精致的西服,坐着豪华长体轿车,把新娘接到香格里拉宴会厅。婚礼现场满是鲜花,宾朋满座,整个婚礼过程在我看来有如梦幻一般,这样温馨的西式婚礼,以前我只在电视中看到过。我父亲坐在餐桌旁对我说:“我是不是在做梦呀?这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过去,从我们三代人婚事的巨大差别,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见证了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的国家一年比一年强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的生活逐步实现小康水平,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