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一切人,啄木鸟与狮王的故事,未解攀缘心意义的长者

2020-08-04   善知

原标题:恭敬一切人,啄木鸟与狮王的故事,未解攀缘心意义的长者

恭敬一切人

佛陀成道后,一日在优楼频螺聚落的尼连河岸边菩提树下静坐,心中思惟着:“一个没有恭敬心的人,自然无法恭敬、孝顺师长,不愿听从教诲,所作所为无所忌惮,放纵私欲,任意而行,便失去受益、提升自己的机会,将为种种烦恼、苦难所缠缚逼迫。

相反地,若人能以恭敬谨慎之心,孝顺、侍奉师长,无有违逆,自身则能有所受益,常常处在安详、喜乐的境界中。”

佛陀进一步思惟:“世间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优于我者,无论他是天人、人、魔、梵天、沙门或婆罗门,我都应该向他请益、学习,恭敬供养。”

于是佛陀仔细地观察诸世间,却发现没有任何人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能够超越已觉行圆满的自己。

于是,佛陀心想:“我应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我所证悟的真理,因为过去诸佛皆是如此奉行,未来诸佛亦将如此遵行,所以我应效法过去、未来诸佛,亲近、依止、供养、恭敬正法。”

此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综观世间之领悟,明了三世诸佛都是依法而住,自己也应跟随三世诸佛之行,依法而住。

于是天王来到佛陀的面前,恭敬地对佛说:“世尊,诚如您所开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都是真正觉悟真理的圣者,能够破除一切烦忧热恼,一切皆依法为师,所以时时亲近、依止正法,就是三世诸佛所说的共法。我应要尊重佛陀的教法,时时忆念佛陀的教导,尊重供养无上法。”梵王深深地赞叹、礼敬佛陀后才离去。

啄木鸟与狮王

从前,在一座花果繁盛的山林之中,住着一只聪明能干的啄木鸟。

啄木鸟有一个好朋友,是山林之王──狮子。狮王凶猛贪吃,每天都要捕食一只梅花鹿。这天,狮王又捕到一只梅花鹿,满心欢喜地大吃大嚼起来,一不小心,被一根鹿骨卡住了咽喉。

狮王痛苦不堪,既咳不出,也咽不下,咽痛难忍,并且无法再吃任何食物。几天下来,狮王竟饿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了。

啄木鸟几天未见好朋友的面,这天便飞来看望狮王,一见此景,大吃一惊,忙问:“狮王,您病了吗?怎么瘦成这样?”

狮王无法说话,只能含含糊糊地哼哼道:“…痛…”并用手指着自己的喉咙,比划着里头有东西。

啄木鸟立即明白了:“狮王放心,我能医治。只是我治好了您的病,您这山林之王能报恩吗?”

狮王一听,连忙点头。

啄木鸟又说:“每天供给我食物,可以吗?”

狮王又点点头,示意啄木鸟快为自己治病除痛。

啄木鸟心想:“虽说狮王是我的好朋友,然而它生性凶残贪婪,怎知不会加害于我?”于是就对狮王说:“狮王,您先好好休息,我回去准备准备,好给你治病。”

狮王听了,点点头,靠在床边休息,凉风轻轻拂过,狮王觉得喉痛好些,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啄木鸟在林中转了一圈,吃饱饭,又来到狮王家中,见狮王已熟睡在床,心中暗喜,便蹑手蹑脚地来到狮王身边,轻轻掀起狮王上唇,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棒塞进狮王口中,将其上下牙撑开,再钻进狮王口中。

“哎哟!好臭喔!”一进狮口,它险些儿被血腥之气熏倒,只得强忍恶心,用长嘴叼住那梗在狮王喉中的鹿骨,慢慢一顺,叼着那鹿骨飞出狮王之口,再小心地将撑住狮王上下牙的木棒取出,然后飞到附近的树上。

狮王醒来,顿觉咽喉舒爽,疼痛消失。

啄木鸟从树上飞下,以鹿骨示意给狮王看,说:“就是这只调皮的骨头梗在狮王喉咙中,现在取出,病痛皆无。”

狮王很高兴地说:“好朋友,你救了我一命,我当终生相报。以后,你每天到我这儿来吃饭吧!”

啄木鸟辞别狮王,高高兴兴地飞走了。

几天之后,狮王正在吃鹿肉,啄木鸟被老鹰追捕,惊慌地飞来,找狮王相救:“狮王,老鹰追我,快救救我!”老鹰见狮王在,便悻悻然地飞走了。

谁知,狮王却张着血盆大口,对啄木鸟说:“我生性凶猛残酷,捕杀无数动物和鸟类。我一口牙齿锋利无比,你前次进入我口叼鹿骨又平安飞出,就该庆幸我没把你吃下肚,怎么今日还敢来找我,寻求帮助?”

啄木鸟听了,对狮王说:“我明白了,东西掉入大海,怎能再找回;熟睡中的梦境,醒来全消失。我救了恶人的命,是自己最大的迷失,怎么还能企望得到恶人的回报!”说完,啄木鸟便振翅飞去,再也不把狮王当做朋友了。

故事中的啄木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那个不知报恩的狮王,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

未解攀缘心意义的长者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于轮回六道,苦不堪言!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

心不攀缘 施无求,舍无求

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不再轮回六道受苦,因此对一切众生,完全没有考虑到好或坏、该做或不该做,只想:不攀缘。

从那时起,他对守门人说:“若有乞丐来要东西,你都替我拒绝。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想跟众生结缘了。”

这个消息慢慢传开,很多人就议论纷纷!说某某长者在还没有信佛前,那么有爱心、常常帮助人;但是信佛后,心肠如铁,看到婆罗门的修行者、生活贫困的人,一律拒于门外不肯布施。“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吗?”大家都很疑惑。

佛陀其他弟子听到了,就赶快去请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们断绝外缘,不能跟众生攀缘?”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要断除攀缘之心对人我是非的执著、对名利地位的不断追逐,这就叫做不断攀缘心。有了不断攀缘的心,就会受六道轮回之苦。”

弟子说:“佛陀!那么某某长者所听到的佛法,是断章取义了!因为误解攀缘的意义,现在他心肠如铁石,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

佛陀听了很无奈地摇摇头说:“众生愚痴,听法时总是断章取义知其一不知其二,执在一端,而有偏执的心态。”

于是这位佛弟子便赶到长者家,告诉他:“你错了!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无所求,舍而无所求’;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这分无所求的心,不要有执著。”

长者听了赶紧请教佛陀:“佛陀!难道我真的听错了?”

佛陀说:“你不只听错,也做错了!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必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法。而在六度之中,又以布施为第一;你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是不对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说不要跟众生攀缘吗?”长者问道。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心不要攀缘要用心去付出、去施舍而能无挂碍、无执著;能做到三轮体空,这才是真布施,若心有执著、挂碍,就叫做攀缘心。”

听法不能以偏概全,学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体会人生正确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静的沈思来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一理通,万理彻”;否则就会变成断章取义。

同样是佛陀说的教法,因为听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了解,而产生偏差。所以,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佛陀的每一句教法,并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