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事不能长久
释迦牟尼佛住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
父母非常疼爱这个独生女,甚于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忧愁,见到女儿,心中的忧愁苦恼当下就消散了。面对女儿突然死亡,父亲心中的悲痛难以言喻,每天伤心啼哭,不觉竟然疯了,整日到处乱走。
有天来到佛陀所住的地方,一见到佛陀,当下神智清醒,并向佛陀顶礼。悲伤的父亲说:“我没有儿子,只有这个女儿,爱惜她如手中珠玉,让我忘掉一切忧愁。可是忽然重病,在我的面前舍我而亡,唤不醒,叫不答,眼睛一闭,身体就冷掉,呼吸就停止。任凭我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心中的郁闷痛苦无法形容,难以忍耐,唯愿世尊解开我的忧愁。”他的声音哽咽,泪流满面,令旁边闻者也起了恻隐之心。
佛陀就跟他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
第一,“有常者必无常”。
就是说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永远不变,继续保持原貌,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本质会慢慢改变,最后就消失。例如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经过生老病死,最后在这个世间消失;山河大地、地球、宇宙,也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过程。
第二,“富贵者必不久”。
就是说不管怎样大富大贵的人,最后也会颓败下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除非代代行善积德,才能保持子子孙孙的荣华富贵。但是我们凡夫都有悭贪的心,有了还要更多,多还要永远。所以,没有布施,富贵就不长久。
第三,“会合者必别离”。
六亲眷属在一起,或是亲戚朋友的往来,有一天都会离散,所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尤其时代不同,孩子长大往往离乡背景出外谋生,放年迈双亲守着故乡田园,即使生活在一起,最后也会生离死别。
第四,“强健者必归死”。
不管多么年轻、强壮的身体,总有死亡的时候;即使再长寿,也终归一死。人不论谁,从生下来,就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死”时刻在他旁边威胁着。所以人都要在有生之年,及早解决后生大事,则生亦安,死亦安,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佛陀因此说了四句偈:
常者皆尽,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生者必死。
这位婆罗门恭闻佛陀为他开示这些偈语,心便开解,而作比丘,深观无常,终于证阿罗汉。
弥陀化身
唐朝有一位丰干禅师,不知他是那里的人氏,他居住在天台山国清寺,头发剪到齐眉的高度,经常穿着一件不起眼的布衣。
如果有人向他询问佛理,他都只回答:“随时”两个字。他曾经口唱道歌,身骑老虎进入国清寺前的松门,寺里僧众有修持不努力的,见了都非常的惊惶恐怖。
国清寺里厨房有二位修苦行的人,名叫寒山、舍得,他两人负责炊事,整天都在聊天,偷听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幺,因此人们都讥称他们俩是“疯狂子”。可是这二人只和丰干禅师亲近,并不理会他人。
有一天,寒山问道:
“古镜不磨,又怎幺能照烛呢?”
丰干禅师回答说:
“冰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这是不照烛呀,再请大师指点吧。”
“万德不将来,我说什幺好呢?”又有一天,丰干禅师对寒山、拾得说:
“如果你们和我同游五台山,即是与我同流,如果不与我去,就不是我的同流。”
他们回答:“我们不去。”
禅师说:“你们不是我的同流。”
寒山这时便问:“你去五台山作什幺呢?”
禅师说:“我去礼拜文殊菩萨呀。”
寒山说:“你不是我的同流。”
没多久禅师单独至五台山巡礼,遇到一位老人。禅师就问:
“您莫非就是文殊菩萨吗?”
老人回答他:“难道还会有两位文殊菩萨吗?”
禅师立刻顶礼,十分虔诚。还没有起来时,老人就忽然不见了。于是遍游五峰顶,将近二年才回到南方。
那时刚好有一位名叫闾丘胤的官人要到台州上任,临行忽然患了头痛之症,怎幺医也医不好。禅师就去拜访他,说道:“贫僧特地来拜访你。”
闾丘就将病情告知,于是禅师向他要了一个干净的瓶子,装水念咒,然后喷在闾丘头上,闾丘的病就立刻好了。
闾丘感到非常惊佩,于是向禅师求乞赠言以指点此行的安危之兆。
“到任后千万记住要前往天台山拜访文殊、普贤菩萨啊。”
“这两位菩萨在什幺地方呢?”
“天台山国清寺里的寒山、拾得二人便是。”
闾丘后来找到国清寺,先向住持问丰干禅师的住处,住持道翘说:“丰干禅师的旧居在藏经楼后面,现在早已人影杳然了。”
“那么请问寒山、拾得二人现在可在?”
“在厨房中做事。”
闾丘到丰干的房间,只看到老虎的脚印,又问住持:“丰干禅师在这里的时候,是做什么的?”道翘说:“只是舂供僧,闲暇的时候则歌唱吟咏。”
最后闾丘进入厨房见到寒山、拾得围着炉灶在说笑。闾丘就向他二人顶礼膜拜,二人却忙不迭声地叱喝他。
寺僧惊异道:
“大人!为什么要拜这两个疯狂汉呢?”
寒山这时忽然过去抓着闾丘的手笑着说:
“你连弥陀在面前都不认得,又拜我们作啥?丰干实在多嘴,实在太多嘴了。”
从此寒山、拾得两人携手走出松门,再也不曾回到寺中。
丰干禅师后来在天台山圆寂,在他禅房的墙壁上留有下面的诗偈: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游任去来。逍遥跑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罕期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全首诗偈发人深省,流传千古,为人乐道。
不以宣扬神通来宣讲佛法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
他向佛陀顶礼后,建议佛陀说:“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说:
“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的人。
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
佛陀说:“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飞行、身出烟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皈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神足神通,他可以直达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明咒,可以让人有神通力。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明咒而现无量神通的。’
“像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宣扬正法的目的,是不是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所以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什么是他心神通?那是不必别人告知,就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的超常能力。
“同样地,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皈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展现他心神通,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咒,可以让人有他心神通。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咒,而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的。’
“这样,是不是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因而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以这样的缘故,我不教比丘们现神通变化,只教他们宁静地去思惟佛法;举发自己的过失,而不现自己的成就,这就是我比丘弟子们的神足神通与他心神通。
“什么是教诫神通?例如对比丘作这样的教诫:‘你应该这样思惟,不要那样思惟;意念应该这样,不要那样;应该舍离这些,而到那边安住。’
“像这样为他说法,内容纯正,义理清净,可以令人修行圆满。这样的教诫、说法,让在家长者、居士们听了以后,真正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发他们对正法的信心,进而有意愿出家修学,成就三明解脱,这就是我比丘们的教诫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