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记日记#1560 到长沙吃顿新长福
2021/05/07 星期五 北京-长沙
在北京待了一周,今天开始出差。五天时间去三个城市,11日夜里回到北京,今天第一站是长沙。
风能刮来沙尘,也能吹出蓝天。看着这片蔚蓝,很难想象昨天的漫天土黄色以及落在车上的那些黄土。
长沙刚刚下了雨,地面湿漉漉的,进城的路通畅,进了城车多起来,五一路、芙蓉路上都是车,挤着往前挪。今天周五,又是晚高峰,车多是必然的,反正还能走,随他去吧。城市发展,堵车是一项重要指标。接我的小龙说,五一假期这里更堵了,长沙人轻易不敢开车过来,堵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时间全耽误在路上了。
17点到了NICCOLO酒店。很高,大堂在93层,我住在87层。窗外能看到湘江,橘子洲头就在眼前。也许是刚刚下过雨的缘故,傍晚的长沙隐约在雾气缥缈中。
晚上去新长福世嘉店吃饭,一桌坐了十来个人。菜很好吃,而且不算辣。理论上说,高端湘菜都不会太辣,多少还有一些清末民初文人菜、官府菜的留存。长沙人吃辣,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湘菜重要组成部分的谭家菜(谭延闿),基本上没有什么辣菜,这与川菜形成初期的情形类似。辣椒从开始的平民饮食逆袭成为普罗大众的饮食,在传统食辣地区大概有五六十年的历程,发展到全国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辣椒普及的同时,也有向基础传统菜回归的趋势。美团点评的一个数据表明,在2018年,甜酸第一次超过麻辣成为国人口味的选择,大概是这种回归最好的注脚。生活越富足,人们的口味就越趋于平和,年纪越大,对刺激性食物的接受度越低。这也就是川菜、湘菜高端店菜单上展示给人们的内容。
说到菜系特点,风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食材、技法、名师也是非常重要的组合。如何在新时期平衡这几个方面,是地方风味走向都市、走向高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趋势是甜酸逐渐成为人们的最爱,融合更是目前餐饮发展的必然,在保持个性特色的同时,通过借鉴融合创新做出一张更具普适性的菜单,减辣增鲜应该成为这类菜单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湖南食材、使用湘菜技法、在融合基础上打造出一批名师名菜名宴的新湖南菜,应该是顺应餐饮发展趋势的一个选择。
来碗粉丝漱漱口。
我超喜欢这个臭豆腐,脆,嫩,香。
剁椒鱼头。
酸辣鱼肚。配的跳水泡菜很是醒味。
樟树港辣椒炒肉。味道不错,但是感觉可以做的更细致一些。
蒸五花肉看着挺肥,吃起来真的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
芋头丝,这个好吃,香,糯。
主食来碗米粉。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