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遇到严格的老师,才是孩子一生的福分啊

2019-09-10     家学宝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彦廷


1


前段日子,孩子们陆陆续续的步入了新学期生活,从事教育工作的表妹,在上周末向我表达了她的无奈与苦衷。


在开学的第一天,任职班主任的表妹就收到了班上很多家长的短信问候,内容也大多是让表妹多多照顾自家孩子之意,对于这样的现象,表妹也屡见不鲜。


但最让她感到气愤的,是在开学的第二天,表妹按照常例,检查孩子们暑假作业的完成情况时,收到了一张学生家长的纸条。


纸条写道:

“张老师,暑假期间我带孩子去旅游了,作业没有及时完成,希望您不要责罚他。”


表妹对我直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家长这样无理的请求,是既想笑,又想哭。如果出于责任心去批评孩子,家长会觉得你不通情理,当自己昧着良心去放任孩子时,却又觉得自己违背了当初从教的初衷。


可谓是左右为难。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犯了错,家长不让老师责罚的事例并不鲜见。


但是,有无数鲜活的惨痛教训就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孩子自由散漫,做事没有规矩,最大的原因,就是被家长宠坏了。


玉不琢,不成器,为了孩子的成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严格教育。

请告诉孩子:

那个对你严格的老师,其实是最爱你的。


2


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可如今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贵重,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有时候也变得越来越束手无策。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出声明,清退了两名博士研究生。


他们被退学的原因都是:长期不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清华,是无数人渴望的学习殿堂,却依然有人不懂得珍惜,任意糟蹋。


这令人揪心的背后,是家长的溺爱和放纵所致。


更有甚者,为了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费尽心思令老师的戒尺失去力量和尊严。

(图片来自网络)


4月29日,山东五莲县二中的两名学生私自逃课,到操场上玩耍,被班主任杨守梅老师发现后,依照班规对两名学生进行了惩诫。


班主任杨老师在四楼门厅内,用课本打了孩子两下。被认为是严重体罚学生,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


学生的家长不依不饶,又是报警、又是上访的,甚至还向杨老师索赔30万,并要求低分保送自己孩子到省重点高中五莲一中就读。


杨老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这随手一抽,不仅砸掉了自己的“铁饭碗”,还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


然而,暴风雨是在7月2日才真正降临,杨老师所处的五莲县教育体育局突然下达了一则令人意想不到的通报:


从五月起扣罚杨老师一年绩效工资;该校不再与其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纳入当地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


这样赶尽杀绝,一棍子打死的处罚,不知会让多少教师因此寒心,又不知这样简单粗暴的处置方法,今后是否会让那些千千万万的教师,拿不起戒尺,负不起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


《少年派》中的化学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让人泪目的话:


我也想说服自己,何必那么不近人情呢?

你玩你的手机,我念我的经,眼不见为净……


你将来大富大贵,也不会带我分钱,你将来成为阶下囚,也赖不着我。可是我还是说服不了我自己。


我站着,你们坐着,我讲课,你们听课,你们喊我一声老师,我就得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这个职业。


丢弃戒尺,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只有老师不再是服务员,家长不再是保姆,孩子的未来才有希望。如果到了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的那一天,等待孩子的一定是血淋淋的现实教训。


老师的束缚和批评,看似冷若冰霜,但本质都是保护和爱。


3

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唐僧的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泼猴。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对“熊家长”,面对各种蛮横和权利,老师们表现的无可奈何,或许家长赢了老师,但结果终将是输了孩子。


一些熊孩子的行为已经不能用不小心、还不懂事来解释,也不能用闹着玩、小恶作剧来开脱了。


因为一次次的让步,只会锁住孩子的前程。


5月4日,江西吉安一农业公司报案称,数千斤即将上市的小龙虾突然死亡。民警在现场发现3个农药瓶,经查,两名未成年人花10元买了3瓶农药并投毒,熊孩子父亲道歉,称平时管教不严。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认为,出现不良行为,犯了错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惩罚,而是情感的连结。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像治疗者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


但是,这个社会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可控,破坏力极强的熊孩子,只有在规则之内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约束和惩罚,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毕淑敏曾经在一篇名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的文章中,记录了惩戒孩子时矛盾而又痛苦的心理,夹杂着深挚而又明理的厚爱,让很多人为之震撼。


家长们要认识到: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


在电影《老师·好》中,于谦一反平时捧哏逗趣的形象,化身为不苟言笑的严厉班主任,让很多人都湿了眼眶。


面对那些闯祸捣乱的学生,他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最终将一群“小混混”扭转成了好学生。


大家都觉得他不讲情面,严肃古板,算不上什么好老师。


可是当他闯进派出所把学生捞出来,当他不惜把整个月的工资捐给学生做手术,不畏恐惧直面举着啤酒瓶的坏学生时,我被这份严厉深沉的爱打动了。


如果银幕上的这一位老师,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会觉得这把“戒尺”是多余的吗?

(图片来自网络)


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学习放任不理,这样的老师,必然不是好老师。在合理的范围内,老师的严厉,本质上就是对孩子爱的表达。


6-12岁是孩子人格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像矫正一棵树一样,在树刚刚萌发的时期,枝头柔弱,可塑性强,一旦长成了型,矫正起来就显得很困难。


给老师足够的权力,让他们手上的戒尺有尊严,有力量,因为只有宽严相济、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老师,孩子才能学的好,才能成器。


教育从来不是放纵,适度惩罚才会让教育真正变得有力量。


请告诉孩子:

那个在三尺讲台上,看起来“有点凶”的老师,是很爱你的。

(图片来自网络)


最好的教育关系无非就是:

家长支持老师。老师和家长只有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


当我们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老师的时候,孩子会更信服老师,老师会更尊重家长,家校之间自然也就可以相互理解。


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教育者要永远保持一颗充满爱与责任的心。这份爱与责任,永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对教师多一份理解,对孩子少一点娇纵,孩子若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肩有责任,眼中有光的教师,一定是幸运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最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才的莫过于老师。


请告诉孩子,老师的批评,只是为了让自己改正错误,更好的成长。


让孩子慢慢读懂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可以选择不说不吼不管,之所以严厉古板不讨喜,都是因为太在乎。


请相信:

好老师,一定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学生,或许在孩子们的眼里,TA们并不是那么可爱,但等到自己长大,回望师恩,一定会心怀感激。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pqZHG0BJleJMoPMK1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