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学新
原标题:记忆中的老兵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原文:在故乡的原野上,有一座矮小孤寂的坟茔。坟旁没有墓碑,只有一棵苍劲挺拔的青松,像威武神圣的哨兵,日夜守护着一个永不消逝的英灵。
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叫张德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被敌机扔下的炸弹炸断左腿,仍坚持战斗不下火线,被评为一等功臣。朝鲜战争结束后,他被转送到荣军疗养院。因原籍已无亲人,1957年,政府把他安置到我们村。后经人介绍,与本村一位刘姓的姑娘结了婚。婚后育有两双儿女。夫妻恩爱,子女孝顺,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村里人都很羡慕他。
按村里的辈份,我应称他姐夫。他是一个诚实、憨厚的人。虽是人民功臣,但从不居功自傲,也不张扬,十分低调。为此,村里人都很敬重他。时间长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拐老张”。
“拐老张”会一门手艺——裁缝。因为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村里不少乡亲都愿意找他做衣服。不管什么人找他,也不管什么时候找,他都有求必应,而且收费很少。那时我家人口多,生活困难,买不起好布,做衣服都是用家织的土布。母亲把家织布染成深蓝色,供我们兄弟姐妹做衣服穿。因为“拐老张”平时特别喜欢我,所以我每次找他做衣服,他总是满口答应,而且不收一分钱。我过意不去,于是,经常帮他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而他却总是笑嘻嘻地对我说:“我一个残废人,就会这点儿手艺,帮你做件衣服算不了什么。”
“拐老张”不仅对大人们的事有求必应,对孩子们的成长更是挂在心上。为了培养教育好下一代,他主动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逢重大节日,就拄着拐杖,步行二、三里地到学校,给孩子们讲他所经历的战斗故事,人物的先进事迹,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诠释人生真谛,述说人间真情,启迪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不少过去爱淘气、打架的孩子,在他的教育下有了明显转变。
受家族宗派的影响,村民之间闹矛盾纠纷,甚至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为了化解矛盾,让大家和睦相处,他还主动担当义务调解员。只要听到哪家村民闹矛盾纠纷,他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坐到村民的炕头上,苦口婆心,分析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用真诚的话语,深入浅出的道理,驱散人们头脑的迷雾,化解村民心中的疑团,化干戈为玉帛,变仇家为亲家。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有一次,村里刘姓和李姓两家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动起了拳脚。“拐老张”闻讯后,马上拐着腿来到现场。在劝解过程中,李姓的村民认为他拉偏架,冲他劈头盖脑就是一拳,他被打的趔趄着跌倒在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别人的搀扶下,他艰难地站起来继续劝解,直到他们两家和好为止。
由于劳累过度,1974年,“拐老张”患了尿毒症。虽经多方救治,但终因病情恶化,不幸离世。村民们闻讯后,无不失声痛哭。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两眼泪汪汪地说:“多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他还不满50岁呀。”送葬那天,全村人几乎都来与他告别,为他送行。
“拐老张”离开我们已经42年了。那年冬天我回老家,不知什么原因,汽车竟在“拐老张”的坟茔附近抛了锚。我不由自主地下了车,径直朝那座坟茔走去,坟茔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我想在那里表示点什么,但手里却没有一束白花,甚至连一把茅草也没有。我只好默默地围着那座坟茔转了两圈儿,然后在墓前三鞠躬。
我知道坟茔里埋葬着一位失去左腿的老兵,他生前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故事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着。
(作者张学新,政协唐山市原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