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精解(依序)
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由心性二字使然!
待到心清了,凡事自然得体;等到性纯了,凡事自然应机。万发自然,自然与道相合。
只是心浮性躁之时,做任何事情,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错误,不自然,不协调。
写文章,亦是如此道理:心性浮躁之时,三天憋不出一段话来,就是憋出来了,也不通不顺,费力耗神;心静性沉之时,念念自续,千言万语信手随拈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欲知心性,需先明静、重。
重者,足千里也,指厚积之故尔;
静者,青之争也,指养生之道而。
故此第二十六章的精髓,当为静、重二字,即: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承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四字而来,合与道。
何为混?
清浮浊凝也,则轻重生焉;阴阳和合也,则静躁成焉……
若知其源,则自见其根,自识其本,故古德先贤,行住坐卧皆不与道须臾离也!
01
故厚积者无求自稳,燕处超然!
何为厚积者?
积跬步以至千里者也,日日用功而不怠者也,存得一分是一分善蓄者也!
道祖以辎重粮草为喻,虽终日不离,然不可贪不可恋,贪恋,则心性为其形所累,被其质所拘所系,被其境所转所迷,自然失道,不得清静也!
重为轻之根者,正如木之根茎须也,蜿蜒曲折扎于地底而不自见,静处多时,方绿意生机盎然!
能溢于言者,则已着文字相,与道不合也。
厚积为根,无求为本。
无求者,不向外缘攀附,凡事顺其自然,指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者也,心无所亏,行无所欠,则自性坦然,亦无所拘系!
如是谓之稳,稳者,面对诱惑或挫折心无所动者,如松如柏,风来雨去,霜降雪临,平常心坦然面对者也,故燕处超然!
02
故静处者无忧自清,如水澄潭!
又何为静处者?
即心无邪欲严格自律者也,身无尘埃常常勤拂拭者也,知错就改反观内照者也,专注于本职工作勇猛精进者也……
静在内守,不在外求。
真内静者,身居闹市亦可读诗书,闻惊雷而不乱耳,与环境无关,与心境有关。
静处如水,汹涌自然澎湃,湍急自然飞驰,滂沱自然浑黄,缓流自然清澈,淡泊自然澄纯……
所有的烦躁与忧愁,皆从一个骄字生起,皆因一个急字使然,心急就如锅热,不加水就会冒烟,不煅油就会生锈。
戒骄戒急,心火自息;无忧无虑,精神饱满。
静处,是对自我情绪和欲望的合理管控,是损之又损的自我磨练,是一种心灵境界的自然转化!
在这个马不停蹄快节奏的浮躁年代,大多数人迫于生存压力,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无常也做有常看,便是心清自在天。
其实所谓智慧,有时只是换了一个心境而已,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好心境,从来都是自己给的!
厚积者无求自稳,燕处超然;静处者无忧自清,如水澄潭。
实际上,不管是厚积者,还是静处者,与普通大众并无区别,他们也一样有烦恼和忧愁,只是烦恼忧愁起时,懂得自我调节化解,不被所拘所系所转罢了……
故迷悟只在一念间,念念清净即神仙!
后附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8OinnABjYh_GJGVq2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