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榆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为西充文庙老照片,和本文无关
乐亭县文庙是在金代天会年间,在邑人李杭的倡导下修建。到金代末年,邑人鲜于仲权倡导发动群众重修。到了元代县尹柴本立又捐俸进行重修。从邑人李杭修建文庙和重修来看,其中两次是由乡贤倡导、广大群众的参与下完成的。直至清末,又多次重修。这说明乐亭县自古以来文化教育兴盛,主要在于广大群众对教育的认同和支持。再就是历任知县对教育的重视。此元代重修文庙碑是由监察御史李纳撰文,记录了这次重修的经过。此碑原在学宫的圣域之内,也就是现在乐亭城关第一小学院内的古槐之下。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不清,“文革”以后更不知去向。好在其碑文收录于明、清两代的《乐亭县志》之中。其碑文如下:
乐亭,孤竹(1)之地名邑也。供厥(2)职者,罔(3)艰于治。?习俗朴茂,人好礼让,有古夷齐(4)风,其由来者渐矣。柴君本立自邹平丞(5)来尹(6)兹县,敬事爱民俱有明?。岁时释奠(7),?(8)文庙倾颓仅庇霜露,喟然叹曰:“学校不修,儒风靡振?长吏(9)罪也。仆何人哉,遽敢效尤?”爰是谋诸僚佐,咸乐为捐俸金。拣时日鸠工庀材,躬相其宜以襄盛举。择高年笃厚之儒董其役,窬月讫工。殿宇门堂焕然一新。邑之贤者靡不感叹,相率而踵门顾谓予曰:“泮宫(10)圮裂久矣!匪孳孳吾道者,孰能起废如是乎!盍纪其劳以励将来。”予作曰:“诸君言之诚是也。”今之牧守令君殆遍天下,知所务者几人哉?或提弄以立威;或洁名而通好;或挟吏事以轻儒徒;或务植私而戕公业。焉知教化之源,推诚报本于先圣先师之门乎?噫!若柴君者,可谓知所务矣!虽然尹之心宁止于斯而已,方将扩而充之,博延先觉之君子,诒后来以仁义礼智之道,诗书六艺之文,春弦夏诵(11),日新时习,渐摩圣化于变时雍。使天下凡为尹者,悉行草偃,德泽所濡,致吾民于熙熙攘之天,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不亦大快于心欤。并书以为记。岁至元丙子仲春。
注 释:
(1)孤竹:古国名,墨脱氏。故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南。存在于商、西周和春秋时代。(2)厥:那个。(3)罔:不。(4)夷齐:即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主的两个儿子。因互相推让君位而同时逃离国家,后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下。(5)邹平丞:即山东邹平县的县丞。县丞是辅佐县尹主管仓狱等事务,为正八品阶。(6)尹:即县尹。元代称知县为县尹。(7)释奠:古代学校的一种典礼,陈设酒食以祭奠孔圣人。(8)?:睹的异体字。(9)长吏:古代对地位较高的官员通称长吏,一般指朝廷命官。这里指县尹。(10)泮宫:也叫“?宫”,古代学宫。原为西周诸侯所建的大学。(11)春弦夏诵:也作为春咏夏弦。古代学诗用琴瑟等弦乐器配合歌唱的叫“弦”;只口咏而不用乐器配合的叫“咏”。本意是指应按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后来就统指学习。
参考译文:
乐亭县是古代孤竹国有名的城镇。在这里当县官的,容易做出政绩。因为这里的民众诚信明礼,有古代伯夷叔齐的遗风。这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柴本立君由邹平县丞来乐亭当县尹,他勤政爱民已有明显的业绩。当他来文庙祭祀,看到文庙破落不堪,仅仅能遮避霜露。就感叹地说:“学校不修,教育怎么振兴呢?这是当县官的罪过呀!我是何等的人,哪里敢与前人相比呢?”于是,他就和下属商议重修文庙的事,他们都愿意为此事捐助俸银。因此就选择吉日发工备料,并亲自参与此事以表示重视。挑选年高忠厚有才学的人主管这项工程,两个月就完工了。将殿宇门堂修得焕然一新。县内的贤德之士没有不赞叹的,相继登门向我说:“学宫毁坏已久,如果不是热心教育的人,怎么能完成这样复修工程呢?应该记载他的功劳,以激励后人。”我回答说:“诸位之言有道理。”如今府、州、县官几乎遍天下,知道自己应该作什么的能有几个人?他们有的借重刑罚以立威严;有的沽名钓誉相互结交;有的依仗官势而轻慢儒生;有的专门培植私党而损害公共事业,哪里知道教化的渊源,岂能诚心报达圣人之门呢?唉!像柴君这样的,可以说是知道该作什么的人。虽然如此,柴君的心愿难道就到此为止了吗?他还准备将学宫加以扩大和充实,广泛邀请有天才的先生,教导后人孔孟之道和《诗经》、《尚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春诵夏咏,天天有所提高,逐渐使人们符合圣人的教化,使民风朴厚和谐。如果天下凡是当县尹的全都怀有此心,那百姓将像草随风伏一样的服从管理。由于他的恩德教化,可使我县民众过上安然快乐的日子,实现没有料想到的境界,不是大快人心吗?所以写此碑文于以记载。
时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