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破前世情爱的故事
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时,一位比丘出外托钵乞食,遇见了他出家前的妻子。前妻一直思念已出家的丈夫,很自然的,当她碰到前夫比丘后,便想令其还俗,继续以前的夫妻生活。
于是,前妻施展少妇的妩媚,以各种柔美的姿态,挑逗、诱惑前夫。这位比丘有点招架不住,几度踌躇,终于闷闷不乐的回到祇园精舍。
精舍其他比丘,见他失魂落魄的样子,便关怀的上前询问,这位比丘如实作答。比丘们觉得,应该带他去见佛陀,因为依他们的能力,不一定能解决这位比丘的烦恼。
于是,比丘们陪他一起见佛陀。来到佛前,众比丘先顶礼世尊,然后告知实情,安静的站在一边。佛陀询问:“比丘!你陷入苦恼是事实吗?”这位比丘回答:“世尊!是事实!”佛陀问:“你为谁而烦恼?”比丘回答:“世尊!我的前妻非常美丽,今天托钵遇见了她。一时之间,我难以割舍对她的思恋。”佛陀微笑,然后告诉他:“比丘!前世你也差点为她而死!”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昔日,于波罗奈都城,有梵与王治国。那时,释迦菩萨是国王的祭司。一天,有位渔夫去河口捕鱼。他撒下一张鱼网,然后坐在一边静等鱼儿落网。
当时,有一条大雄鱼为爱欲所牵,接近自己的妻子,与雌鱼一同游戏。这条雌鱼在丈夫的前面游泳,突然,她闻到鱼网的臭味。说时迟、那时快,这雌鱼迅速偏向,火速向旁边游动,早已将后面赶来的丈夫忘得干干净净!
可怜的雄鱼丈夫,内心充满着爱情,他的脑子里,除了爱妻还是爱妻。稀里糊涂的,为了追近妻子,他直奔鱼网游来。未等他有所反应,鱼网已将他牢牢缠住!
岸上的渔夫,见鱼网抖动得厉害,知道有大鱼入网。他高兴之极,赶快收网捉鱼。然后,将这大雄鱼丢在岸边,自己去捡点木材,准备就地烧上一顿鲜美的鱼肉吃。当渔夫生起大火,正细心削制,烤鱼肉串所用的木签,那条雄鱼在一边无比悲伤,他哀叹不已,心想:“火炙之苦,贯串之痛,我都无所谓的,唯有失去妻子,才是我内心真正的痛!”
接着,他以鱼类语言,说偈一首:“寒暑处网中,我皆不苦恼,恋夫赴他所,妻思我苦恼。
这时,菩萨祭司恰好由随从陪伴,来到这个河口洗澡。由于菩萨善知一切声音,了解许多动物的语言,所以他听到了雄鱼的悲哀之声。
释迦菩萨心想:“这条大雄鱼,为情所困,为爱所伤,心情沉痛之极。如果它以这样的心态死去,将会投生到地狱里去!今天,我必须救助于它。”
于是,菩萨走近渔夫,亲切地对他说:“渔夫啊,你每天都可以捕到鱼,今天能不能将这条鱼,供养给我呢?”渔夫认识这位著名的祭司,连忙起身顶礼:“祭主!您何出此言?如果您想要这条鱼,尽管拿去就是!菩萨微笑感谢,然后用双手,轻轻地捉住雄鱼。来到河水边,对大雄鱼说:“你今天如果不是遇见了我,必将遭遇死亡!今后,你不要再为情爱所累!”菩萨这样教诫后,将雄鱼放进河中,回都城而去。
说戒品
古人说:‘无心故眼不能见色,无眼故心亦不能见色:当(眼)门与所缘(之境)相接的时候,由于以眼净色为依止(而起)的心才能见色’。这种说法好像真的为见的原因论,正如有人(说射箭)说‘我以弓射’一样。是故以眼识见色已便是这里的正确意义。
‘不取于相’,便是对于男女相,净相(可悦相)等而能生起烦恼的一切事相不取者,而止于他真实所见的。
‘不取细相’,便是对于能使烦恼显现而得通名为细相的手、足、微笑、大笑、语、视等种种相不生取着,他仅见其所见的真实部分,犹如住在支提山的大帝须长老一样。
据说:长老从支提山来阿努罗陀补罗乞食,有一位良家妇女和她的丈夫争吵了以后,装饰得像天女一样美丽,早晨从阿努罗陀补罗城内出来向她的娘家走去,在中途碰见了长老,生颠倒心,向他大笑。当时长老想:‘这是什么’?于是向她一看(看见了她的笑口的牙齿),便对她的牙骨部分作不净想,证得阿罗汉果。
于是他说:
看见了她的齿骨,
随念于以前所修的不净之想,
长老就站在那里,
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时,她的丈夫亦从同一路上追寻而来,看见了长老问道:‘尊者,你看见什么妇女吗’?长老说:
我不知道是男是女,
向这路上走去,
但见一堆骨聚,
行于这平平的大路。
‘因为他的眼根若不防护’,是说因为不以念之窗防护眼根及关闭眼门的人,便为贪等法所侵入所系缚。‘彼防护而行道’,是说以念窗关闭他的眼根而行道。若能如是行道者,即名‘保护眼根,作眼根律仪’。
仅在眼根中,实无任何律仪或不律仪可说,在眼净色所依亦无有念或妄念生起。当所缘之色现于眼前之时,经过有分(识)二次生灭之后,便起了唯作意界的转向作用,经过一生灭之后,便有眼识的见的作用,自此有异熟意界的领受作用,其次有异熟无因意识界的推度作用,其次有唯作无因意识界的确定作用,经过一生灭之后,便起速行的作用了。
这里在有分,转向(乃至确定)等的任何作用阶段都没有律仪或不律仪可说。但在速行的刹那,如果生起恶戒,或忘念、无智、无忍、懈怠,便为不律仪,如是发生而说他为眼根不律仪。
何以故?因为那时眼门没有守护了,则有分与转向等的路线亦无守护。譬如城市的四门若无守护,虽然城内的家门、仓库、内室等善加守护,但城中的一切财货实无保障,因诸盗贼可从城门而入市内恣其所欲而作故。
同样的,如果在速行的阶段起了恶戒等,则那时成为不律仪,眼门便无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亦无守护了。若在速行时生起戒等,则眼门有了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也有了守护。
譬如城门若能善加守护,虽然城里的家门没有守护,但市内的一切财货亦善能保障,因为城门紧闭没有盗贼可以进去了。同样的,若在速行的阶段生起戒等,则眼门有所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也有守护了。故在速行的刹那而生起律仪,名为眼根律仪。
‘耳闻声已’等其义亦尔。
如是当知业已略说以回避取着色等烦恼随缚相为特相的根律仪戒。
如法修行,人天恭敬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有一次,天帝释提桓因欲前往游戏园,令驾车人摩得梨准备一部用千匹马拉的大车。摩得梨接到命令,很快地备好马车来到宫外,并向天帝禀报:“庄严的千马大车已准备好,可以出发了。”
这时,天帝释提桓因不急不徐地走出毗禅延堂,向南恭敬地合掌。看到天帝如此地恭敬,让驾车人摩得梨大吃一惊,害怕得连手中的鞭子及驾车的缰绳都掉了下来。帝释问道:“发生了什么事,你怎会如此惊惧?”
摩得梨回答:“天帝,我因为见到您合掌向南礼敬,心中感到惊恐万分,才会吓得连鞭子和缰绳都拿不住。”他接着说:“世间上一切有情众生都尊敬您,世间一切土地莫不属于您,甚至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的所有天人也都礼敬您,您的威德如此广大,还有什么人的德行胜过您,让您如此恭敬地行礼?”
释提桓因回答:“如你所说,世间一切众生尊敬我,是因为我的德行,而所有天人亦恭敬法。今天我如此礼敬,正是具足戒法。”帝释进一步解释:“出家修行者,常行精进不放逸,长夜入于禅定寂静,持无上清净戒,舍离贪嗔痴三毒,而能解脱生死、出离三界,因为如此,我今至诚礼敬。所有大阿罗汉已远离一切欲爱、色爱,破除无明,息灭烦恼;在家居士能广修十善乃至一切善法,不造恶业,如此所有依正法修行者,今我皆恭敬普礼。”
听完帝释的解说,摩得梨说:“您的言行皆依于正法,是最殊胜的,我愿跟随您一起礼敬所有奉行正法者。”天帝释提桓因再度合掌礼敬,然后搭上千马严车离开。’
佛陀告诉所有比丘:‘天帝释提桓因位于人天第一,得大自在,尚且能够如此恭敬于法,何况比丘剃除须发,舍离世间一切,辞亲出家,修行学道,怎能不精勤修行,恭敬于法呢?’听到佛陀的开示及劝勉,所有比丘皆发起无上道心,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