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员工感慨:不管主动离职,还是被动离职,你都要向前走

2019-11-24   互联网坊间八卦

前言:

职场就像围城,我们每一个职场人总是以“墙外”的视角羡慕着“墙内”的世界,而也许你的生活也出现在别人的梦中。希望“互联网坊间八卦”能成为一个分享和了解不同生活的平台。

今天,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位已离职华为员工的“惯例”心声。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华为基层员工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希望这些“干货”能让你认识到不一样的华为。

即将离开公司,今天早早起来,试图总结一下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华为的存在状态,为生命下一阶段的展开积攒一下力量。

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我们都是被抛入这个时空的、抛入到眼前的境遇中,在这个境遇中,再通过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展现自己的生命状态。对死亡与虚无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永远是这个选择背后的驱动力。

我们被抛入的境遇是什么?我们被抛入了以工具理性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以商品为代表的消费主义二者组成的现代中国社会。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我们又选择了科学主义的代表:华为公司,一个基于工具理性构建的系统,人与产品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基于工具理性构建。我们选择了这个系统,我们也被这个系统选择和塑造,个体的工具理性能力不断提升:系统内生存能力不断提升,个人对未来的期许不断被满足,个体的消费欲望不断被满足。

第一阶段:奋斗国内,工具理性阶段,在实践中飞速成长

导师放手,第一次统治一个机房,第一次设备加电。。。第一次就烧坏了机房的保险丝,客户老工程师凶恶的看着我的眼神,至今还鲜活在目。面对网上问题,会连续一个月凌晨蹲守在机房,不断测试,不断重启,问题好像永远不会解决,但在规定时间点前一定会被消灭;全省、全国联调,一次割接入网,没有一次能保证100%成功,但每一次又都能成功。现网版本升级,短暂的时间窗口内,从关电到重新启动,随着指示灯从寂灭到开始规律闪烁,内心深处也经历了一次洗礼。躺在机房的木板箱上,感受到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刻。重大节日保障,抵抗大话务量的压力,好像系统要崩溃了,但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这一次次任务的推动,让你以极高的心理能量从所有的渠道、所有的人,利用所有的时间,去获取需要的知识,从协议原理,到编程语言,从网络、数据库到操作系统,从硬件特性到强电规范,从布线规范到PMP、COPA。这些知识的获取,让你破除了对任何网络系统的神秘感、拥有从容不迫的自信,但同时又能保持敬畏,这就是工具理性赋予人的力量感、对大自然的控制感。

工具理性,是以他者为工具,实现自身目的的方法。但人是工具吗?如果把人当成实现目的的工具,那么他人就变成了地狱。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个交往的本质:通过语言这个中介达成彼此的共识与理解。是什么确保这个过程得以实现呢?这就是“交往理性”。

早期的华为,交往理性和工具理性是并行不悖的,我的一个老领导的一个人生准则就是:慈不掌兵,爱兵如子。在工作任务上,他可以狠狠的骂你,用你;但在生活中,你可以充分的信赖,不用考虑边界,虽然现在想来,生活中他的也不是没有边界,但这个边界的确很宽广。

第二阶段:走向海外,践行客户中心价值观

去海外时,领导给我下了一个任务,什么时候能独立去见客户?什么时候能独立拿合同?在这个阶段,自己全力倾注在客户面的价值传递与创造上,非母语环境下的沟通能力迅速提升,第一次给客户做宣讲,第一次独立客户合同谈判,第一次从客户那里拿到大额的PO第一次组织客户峰会,第一次和客户午餐,从一个客户到下一个客户,这阶段的工作经历让我获得了华为第一批的五级认证。

作为这个阶段的另一面,领导和我讲,你在客户界面的沟通时非常好的,但内部沟通很不足,我当时不以为然,为什么把精力浪费到内部呢?现在想起来,这种想法背后,有一种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有一种对人性的单纯的想象。

这个阶段的第二个收获是,极大的丰富了精神世界,感受到个体生命的价值。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这种地域变化带来的感受冲击,带来了生命激情的新的投射。走过荒凉的沙漠,磅礴的火山,天地相接的高原雪山,走过一个个人类博物馆,走过一座座教堂,走过一个个国家的艺术馆,走过一个个富庶或贫穷的区域,不同肤色,不同人种,淳朴或是狡黠,性感或是保守,进攻或是隐忍,从欧美到亚非,感受不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让你感到仿佛有一种上帝精神不断的在这个世界上层层的展开,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远古的现代,人性从束缚走到自由。内心深处也仿佛逐渐有了一种愿意坚持,不可交换的东西。

第三阶段.创新,理性还是非理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这种不断的攻城略地下,我们走进了无人区。在“无人区”这个大的背景下,公司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又多了无限的可能。许多目标范式应运而生,再造500亿,打造第二曲线,五大,三朵云,国家ICT,做大现有市场空间、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商解帮助客户成功,打造自动驾驶网络。。。拖着客户向前走,创新,转型,从0走到1,再从1再到N,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潇洒走一回。

自己的激情再次被点燃,心怀忐忑,接下不知能否完成的目标,心里面压着一块重重的石头,然后就是按照公司的套路,广邀天下贤才,峰会上传递最新理念;带领客户参观样板点,布局一个个从0到1的项目;启动联合创新,引入本地开发合作伙伴。。。 这个阶段自己的关键词是“目标”,不顾一切向目标进发,相信前进中的问题会在前进中解决,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

然而很快意识到,目标之外,还要看清楚节奏;过了很久,又意识到:目标、节奏之外,还有一个大方向问题,自身能力与资源的的局限问题。人的主观积极性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问题的前置问题是,积极性有用吗?哲学家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在时空这个大范畴内是可被认知的,是符合因果律的,积极性就是通过对“因”的作用来在未来获取可预期的“果”。人类的理性知识,就是建立在这个因果性定律上的,面向主观世界的心理体系,面向客观世界的自然科学体系,以及面向主客之间的人文科学体系。了解了这三个世界的知识,我们就可以找到积极性可以参与的空间。

但知识解决不了积极性产生的问题。积极性来自信念,信念是一个人底层的精神力量的来源,有着非理性根源。你相信什么?儒、佛、道、上帝,心中的道德律还是头顶上的星空?绝对精神、唯物主义、功利主义、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结构主义、还是尼采的超人哲学?

人类的这些底层的信念,在时代中不断嬗变,也许你日用而不自知,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控制你,所以必须得到审视,否则就会被盲目的激情牵引,被野蛮控制。

野蛮又是什么?一个人类学家举了一个例子:原始人森林里面打了一天猎,一无所获,饥肠辘辘导致的心烦气躁的情绪无处宣泄,便掐死了此时哭闹的孩子,然后又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中,然后学会了反思,人类的理性正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而当代人的野蛮 ,来自没有经过审视的知识,也没有经过审视的信念,只有个人激情的盲目投射。而从一个系统组织的角度来看,是不需要所有人去做这种思考的,需要的是大量能在各个路径上被激发的人来冲锋陷阵,积极试错,这样,在大致正确的方向上,排除错误路径后,我们就除了成功,真的没有其他道路可走了。也许这就是“方向大致正确,组织要永远充满活力”的道理吧。

这阶段的经历,也让我感受到公司的发展变慢,机会不足对人性的检验。我们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受到山头主义价值观的严重冲击。客户中心价值观下,人际关系简单,单兵作战,客户界面的成就可以如实在系统内得到体现,不需要过多价值呈现。山头法则下,人际关系复杂,讲求对首领的绝对忠诚,山头利益大于客户利益。客户界面的成就可以在系统内被消失或放大,也可以无中生有,取决于山头的实际需要以及将事情复杂化的能力。

对这种状态的感知,甚至让我开始抑郁了,后来读到了圣经故事,才让我有些恢复: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后,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虔敬得到上帝的喜爱,小儿子努力获取上帝欢心,但总不得其法,最后出于愤怒与嫉妒,把自己的哥哥杀死。想想看,我们人类竟然是这个小儿子的真正后代,为什么不是大儿子的呢后代呢?当上帝把这个人的后代用洪水杀死后,同样的故事又开始上演,诺亚的小儿子用欺骗的手段获得了本应该属于哥哥的福分,欺骗的手段竟然得到了上帝的恩宠。

圣经故事,代表着主导人类行为模式的最底层的原型,华为里人类早已经走出伊甸园,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接受人性的试炼,生存的挑战之下,善与恶都会得到彰显。自己的心智且不可停留在伊甸园阶段。

第四阶段:生命的成长,从A 走向B,需要不断突破现有的形式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你都要向前走。记得四年前第一次和本地员工沟通裁员,感觉自己迟早也有退出的一天,但同时也一直有一个幻想,我的生命可以在这个公司里面翩翩起舞。这个幻想随着家庭的组建,随着公司系统对生活系统的碾压,不断走向幻灭,多少次梦里醒来,不知身在何处,多少次机场离别,心如刀绞,内心深处对另一种存在形式的需求开始涌现。。。。。

人的存在,总要有目标,总要从A 走向B, 在这个路径设定下,你的价值体系会重新确立,你会感受到这个价值体系下的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放弃与坚韧,智慧与愚蠢都有他的依据与意义。没有这个从A 走向B的设定,就会陷入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才是最大的痛苦,是地狱般的淹没。

离开公司,你依托公司建立起来的目标体系已经坍塌,剩下的只是碎片,这些碎片会只能新的目标体系建立过程中重新获得意义与生命。你要做的就是在这片混乱与废墟中划定你的A到B,让碎片变成珍珠。

既然人生的喜悦不能持续,既然人生的痛苦不可避免,既然一定要定一个目标,那就定一个有意义,向善的,有挑战的目标吧,让这个目标为你的各种情绪设定意义吧,为什么不呢?因为从现在可获得知识来看,你只会存在一次。

更多坊间干货,请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