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比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不仅仅是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心悸、心慌、气短、呼吸困难、阵痛、头晕目眩。更重要的是:房颤患者发生栓塞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17倍,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心脏衰竭风险增加3.4倍。
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
为减少房颤导致的血栓栓塞事件,建议患者服用抗凝药,这已经在国际上达成共识。瓣膜性房颤,也就是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房颤一定要服用抗凝药。而对于非瓣膜性房颤可根据国际上提出的CHA2DS2-VASC评分区别对待,男性患者评分大于2分、女性患者评分大于3分,建议服用抗凝药。
对照CHA2DS2-VASc评分表中所列的危险因素,看自己是否有这些因素,有的话就得相应的分值,最后把所得分数相加,对总分进行评估。评分及用药请咨询门诊医师。
误区1:不愿意抗凝治疗
由于长期服用华法林需要检测凝血指标(INR),并据此调整剂量,特别是刚开始服用华法林时,需要三五天查一次,稳定了之后一个月查一次,长期用可以两三个月查一次。有些人嫌麻烦就放弃了。据统计,我国约44%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在1年内自行停药。
误区2:使用阿司匹林抗凝
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治疗效果比较好,很多房颤患者也使用阿司匹林来抗凝,但是往往效果不太好。其实不同部位形成的血栓,原因不同,药物治疗也不同。
冠心病患者,栓子形成在动脉系统,主要由血小板构成,血小板就像积极抢修的人们,抢修的过火了,便把冠状动脉堵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抑制血小板,也就是用抗血小板的药物。
房颤的患者,大多数栓子形成在左心耳的部位,这里的血流很慢,凝血因子聚集,诱发血栓的形成,这个时候就需要抑制凝血因子,也就是用抗凝药。
误区3:除了华法林不知道还有别的抗凝药物
其实,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等早已应用于临床,其有效性不输于华法林,药效不易受食物、药物的影响,不用常规抽血监测INR值,相对比较容易管理,如果没有特殊变化可以三个月或者半年看一次。新型口服抗凝药胃肠道出血风险较高、颅内出血风险较低。
误区4:认为抗凝治疗没用
抗凝治疗不能改善病人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状,一些患者就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对于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的以下人群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比如大于65岁,合并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高危房颤患者。
而若75岁以上、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房颤病人更应该抗凝预防卒中。左心房内已形成血栓的患者还可以通过抗凝治疗让血栓化掉!
研究发现,80%的心源性血栓来自左心耳。将封堵器固定在心耳处,从而阻止血流进入左心耳及左心耳内血栓脱落预防中风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主要适用CHA2DS2-VASC评分≥2且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房颤患者:
(1)不适合长期口服抗凝者(运动员、演员、社交活动较多者等)。
(2)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达标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者;
(3)服用口服抗凝药容易发生出血者;
(4)HAS-BLED 评分≥3 者。
房颤患者抗凝尤为重要,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提醒:一旦被诊断为房颤,其实也无需过分担忧,首先是评估是否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再经由医生对患者情况打分评估,是否需要抗凝治疗,避免血栓和栓塞的形成。患者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即可。
如您有心脏疾病相关疑问,可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程云阁医生】留言或发送检查报告免费咨询。预约请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