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在专业性这一块,始终拿捏得死死的

2019-10-05   杀姐电影

看完《中国机长》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难能在国庆档看到这样一部刺激与真实并举、热血和细腻齐飞的电影。

不夸张地说,在博纳的"中国骄傲三部曲"中,《中国机长》的收官做得最好。

虽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它很好地平衡了主旋律和商业元素的呈现。情景震撼逼真,剧情跌宕起伏,生死一线之间又有来自普通人平凡心的抓手,扣人心弦。

奇迹之所以为奇迹,就在于其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如吉光片羽般闪耀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民航事业上,在生还率几乎只有百分之百和接近百分之零的飞机上,川航的备降事件就是奇迹。

在《中国机长》前,国内其实很少有这种空中救援题材的影片,仅间隔15个月就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搬上大银幕,让人心生敬畏。而且如果之前了解过关于刘传健、关于川航3U8633的新闻,你应该知道这个奇迹有多么伟大。

不过,刷网页和社交媒体的时候,依旧看到很多人在对《中国机长》表达一些不合理的观点,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承认,《中国机长》并不是满分的完美电影,事实上这种电影在世界上本就不存在。诚意指出电影的问题共同交流,我同意;不尊重我们中国的英雄,不尊重电影的主创和演员,不尊重我们中国自己的奇迹,我反对。

《中国机长》的电影质量是毋庸置疑的,那些硬要说它不及格的人,如果你想聊聊,我们就聊聊!

一、绕不开的《萨利机长》

从立项之初到如今上映,一直有人用《萨利机长》来对比《中国机长》。这些把自己关在题材牢笼中的网友,不是见识短浅,就是逻辑不清。

电影上映之前就有人用《萨利机长》狂立Flag,看衰《中国机长》。

上映后有人看过电影,竟然还舔着脸说《中国机长》翻拍自《萨利机长》,实在厚颜无耻。

拍我们自己的英雄刘传健,讲我们自己的川航备降奇迹,怎么就成了"抄"?这脑回路真是匪夷所思。

诚然,《萨利机长》和《中国机长》有诸多共同之处,但真实事件里,萨伦伯格和刘传健机长一个面对低空双发失效,一个面对高空风挡破裂,你无法说谁比谁更厉害,所以两位英雄本无可比性。

但就电影的角度来说,《萨利机长》就一定比《中国机长》好?很抱歉,这我无法苟同。

《萨利机长》是典型的美式主旋律,其特点是反体制挖人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牺牲事件的真实性,大刀阔斧地改编细节。比如强行妖魔反派化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简称NTSB),里边很多情节都是失实的,比如篡改数据刁难萨利等。

当然,对《中国机长》有偏见的人,是看不到《萨利机长》这些问题的。他们允许《萨利机长》做失实改编,却不允许《中国机长》做艺术加工,这不是典型的崇洋媚外的心态?

一碗水端不平,任何评论都有失公允,更何况两部电影文化基础不同,民族氛围不同,讲述角度不同,可比性不大。

那些眼里只有《萨利机长》的人,潜意识就是觉得好莱坞比中国更好而已,所以说不出个一二三,反正就觉得《萨利机长》牛逼。

这样的人只能送他们一句话:呵呵。

二、《中国机长》不专业???

关于《中国机长》不专业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当然,你要拿着显微镜一帧一帧吹毛求疵,《中国机长》肯定有不专业的地方,它毕竟不是BBC科普教育片,但作为电影,《中国机长》是全中国目前最专业的商业主旋律,没有之一。

刚开始,就有人用剧照找茬,甚至在一张剧照中找出了十几个不合规的地方。

诺,就是这张照片。

后来,这张剧照甚至引起了民航圈的集体找茬。

其实,这只是一张开拍现场准备阶段的工作照而已。因为剧照不都是电影中出现的镜头,也有准备、道具、抓拍甚至搞怪的照片。"找茬"的博主只不过不明所以而已,之后《中国机长》的官方账号也做了澄清。

《中国机长》有让任何航空专业人士前来"找茬"的底气,因为电影从制作到成片,对专业性的要求都是前所未有的。

多数观众了解到的只不过是预告特辑中演员们训练的部分,而不知道他们有多专业。

张天爱和李沁等饰演的空姐,是由川航培训中心的乘务教员刘娣蓉培训的,她平时的工作就是培训职业空姐。

《中国机长》剧组的飞行顾问是四川航空培训中心A320 机型高高原机长、模拟机教员谢铁民,针对飞行员相关的剧情、语言、动作、手势甚至神态,他都一一跟演员们进行"死磕"。

饰演飞行员的张涵予、欧豪、杜江模拟驾驶舱训练,还要严格学习动作和手势,比如机长和副驾驶的坐姿需要侧着半对对方、互相观察设备和表情,比如操纵杆最远拉到什么程度。

有不少自媒体大V知道这件事,也将演员们针对性培训的事迹写在了自己的文章中,以表达对《中国机长》专业性的支持。

更有真实飞行十多年的空姐,在自媒体账号中表示《中国机长》的乘务人员简直像极了他们在航班上的样子。

这么多细致的工作,就决定了《中国机长》在专业性这一块,拿捏得死死的。

果然,电影一上映,很多微博民航大V和专业账号都纷纷对《中国机长》的专业性表示赞赏。

"停机坪大表哥"说,相比于之前槽点满满的各种航空剧,《中国机长》真没让自己失望。

"电波震长空XYY"说,电影真正体现了川航的专业,对地空展现细致,非常难得。

即便如此,《中国机长》第一波首映后仍然有很多好事者,从电影情节中挑出许多因为专业性知识缺乏或对本身事件不了解而产生的质疑。

有人质疑,机长在爆炸性释压的第一时间不是自己戴好氧气面罩,而是操纵飞机,这极其不合理,甚至直接喷"中国机长——傻叉"。

首先,连"释压"和"失压"都搞不清楚,现在的评论者们也太没有专业素养了。

现实情况中,这根本不是刘传健的误操作,电影展示的也是真实情况。用刘传健自己的话来说:"风太大了,自己戴不上"。

事实上刘传健因为空客飞机在侧杆(左手操纵)飞行情况下,他的另一只手是抓不到氧气面罩的。如果当时刘传健是挣扎着戴氧气面罩而不是操纵飞机,所有的生命可能都将葬送在这种"合理"的操作中。

《中国民航报》对刘传健的采访也证实了这一点。

还有观众认为,乘务组的行为不妥,他们想当然地批评落地后乘务长不顾两位受伤的机组成员,而先让旅客下机是硬伤。

所有人都知道旅客是上帝,但真正将旅客当做上帝的,恰恰就是乘务组人员。他们不论在平时所接受的训练中,还是真实的"5·14"事件中,遇到情况都是让旅客先走,先保证旅客的安全。

这个问题的提问者,真的不懂民航人,更有几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了。

总之,所有关于专业性的质疑,到最终都被《中国机长》一一化解,证明是提问者认知的问题,这也正是《中国机长》最牛逼的地方。

三、情节拖,其他线索冗长多余??

有很多半职业影评人或观众都拿《中国机长》的情节来说它。认为影片加入了毫无意义的段落,有拖情节的嫌疑。

对于这两位网友的话,可以用专业民航人"航钛传媒"的话回应他:电影真实到让自己想到曾经早出晚归的样子。

没错,《中国机长》拍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是很多个不同的集体,是所有这些人的存在,共同创造了奇迹。

正如刘传健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说的那样: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另外,创造奇迹的他们不仅仅是英雄,更是普通人,普通人自然会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自己的生活。

这些人不是符号也不是衬托,活生生的人当然会有很多生活戏,而且让每个人物生活化,不正是我们对主旋律电影的期待吗?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生活化的,没有谁天生就是英雄。

就像刘传健自己的说的一样,张涵予演出了我当时比较真实的内心写照。

对于关晓彤等航空爱好者,因为他们在事件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绝不可忽视,也绝不是冗余情节。

《中国机长》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请别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它。对于这样一部讲中国故事、说中国英雄、释中国精神的优秀电影,我们能做的,就是别理这些,全身心去欣赏,享受《中国机长》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