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计降魔的故事,福为善眷属,慧眼观六道

2020-07-14   善知

原标题:巧计降魔的故事,福为善眷属,慧眼观六道

巧计降魔

从前有一出家人,性喜幽静,不爱与众共修。于是,一人独自往诣山中,精勤行道。

一日,时进黄昏,忽见一鬼,化作无头,来至行者座前。是时行者,不但面无惧色,心静如恒,并与之言:‘汝今无头,反占便宜,既无头痛之患,更无目以视色,耳以闻声,鼻以嗅香,口以尝味等贪欲之苦,真是一大快事。’言毕鬼去,未久,鬼复化作无身,但有手足而来。行者语言:‘汝今无身,既无难受之痛痒,亦无五脏疾病之忧愁,又是一大快事。’鬼复退出,更作无手无足,乘一轮车至行者前。行者语道:‘汝今既无手足,正好未克取他人之财物,何其快哉!’

鬼见行者,守意不动,坚持如是,遂便化作端正男子,至行者前,头面接足曰:‘沙门所学,将成不久。’起绕三匝,恭敬而退。

是凡认真精勤之行道者,在除烦恼与证圣果之中,总难免不发见或大或小之魔障。即使佛在刚成道时,犹不免遭受第六天魔王,率诸眷属来碍其道。但佛陀于当时胸中无半点尘染,终以神力,悉伏散去。佛陀尚且如此难免魔障,况我人薄地凡夫。

智者禅门中,教人辨魔有三种方法,一者,了知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亦不忧戚,亦不分别,若是魔者,彼即自灭。二者,但反观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如是观时,魔便灭谢。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无所舍,于佛无所取,佛法现前,魔自退去。俗语说:‘好事多磨。’若人能受得住魔障之考验,则魔力自敛,道业自成。如是,未尝不是行者进道之逆增上缘也。

福为善眷属

过去,有一位国王以正法治化国家,深得人民敬仰,却因没有子嗣而愁忧不已;听闻佛陀来到国内,随即前往拜见、聆听开示,并且欢喜受持五戒。国王一心奉敬,唯愿求子,昼夜精进用功,无有懈怠。

宫中有位十一岁、专门服侍国王的使仆,一向忠诚信实、遵守法令,行住坐卧不失威仪,为人谦卑忍辱,精勤恭诵经偈。每日早起上香,精进用功,数年来始终如一,不以为苦,后因重病而往生。不久,他投生为国王之子,年至十五岁,被立为太子,待其父王命终,便承袭王位。

但是成为一国之主后,他却开始傲慢自大,放逸荒淫,全然不理国事,导致大臣们也跟着懈怠,于是朝政荒废,百姓饱受其害。

佛陀知新王过去生所行,今因隔阴之迷,不会本识,故慈悲带领弟子们前往,欲以教化。国王听闻佛陀到来,遵照先王迎佛之礼,带领大众恭迎,稽首礼佛,退坐王位。

佛陀询问:‘大王,你的国土人民、群僚百官们,是否和你父王在世时一样过着安乐的日子呢?’国王回答:‘我年纪还小,不知如何安抚民心,令其安乐,但蒙父王圣恩,人民生活得以如同先王在世。’

佛陀又问:‘大王,你是否知道自己过去生的因缘,因何功德而得此王位?’大王表示:‘我因顽愚不智,所以不知过去因缘。’佛告大王:‘你过去因修五事,所以得为国王。

一者,布施,因过去世力行布施,所以今生为王,感得万民投入无量资财,为你建造宫殿。

二者,兴建寺庙、供养佛像和佛龛,所以今生得以住在华贵的皇宫正殿,安坐御座,治理国事。

三者,礼敬佛像及高僧,以是因缘今生得以为王,一切万民莫不向你恭敬作礼。

四者,勤修忍辱,身口意清净无恶,所以今生见到国王者,皆发欢喜心。

五者,常求智慧,故今世为王,能以智慧决断国事,臣民信受奉行。国王当知,若行此五事,则世世为王。’

‘人们都知道要敬奉国君、父母、师长、三宝,并对三宝具足信心,常行布施、落实持戒,以及听经闻法,则能增长智慧,吉祥如意,所生之处皆得安乐。一个人若过去生修福修慧,出世必为人尊;能以正道令天下安乐,受百姓尊崇,守法奉行。大王,你是全国臣民之主,当以慈爱对待下属,率先执持净戒,让臣民百姓了达趋吉避凶之道。虽处于安乐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保持清明的思虑,则福报就能增长。更要发广大心,将福德布施给周遭的人,不分尊卑贵贱皆能同享。’

接着,佛又说:‘大王,你前世担任你父王的使仆,奉佛以信、奉法以净、奉僧以敬、奉亲以孝、奉君以忠,一心精进布施,终不懈怠。如是福德,得以投生太子,替补国王之位。

如今你虽得富贵却懈怠不勤,当知一国之主应行五事:

一者,统理万民,正直无有失当。

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皆能沟通无碍。

三者,常念修习本业,福德无有穷尽。

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不受谗言而损正直。

五者,能够节制欲望及贪乐之心,无有放逸。

若能行此五事,则名闻四海,福禄自然跟着来。若舍此五事,则纲纪不举,民众因而困惑不安,必会思乱,士兵因而疲于奔命,势力必会衰减。没有福报则鬼神不助;刚愎自用会失去理智,令忠臣不敢劝谏;任心放逸而不治理国事,必遭民怨。如是必获恶名,后必无有福报。’

接着,佛说了一首偈语:

夫为世间将,修正不阿枉,

调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

说偈已,国王生大欢喜,立即起身来到佛前,五体投地忏悔谢佛,求受五戒,佛再为说法,大王一心闻法,即得须陀洹果。

慧眼观六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道成佛,此时佛陀以无碍的慧眼,观看这娑婆世界里六道众生的情形,想要了解众生的根机,以及度化的因缘。

天人们住在黄金、玛瑙等七宝建构而成的宫殿中,终日游乐嬉戏、衣食无虞;人道众生饱受生老病死苦,地位较贫贱者还要受人诃斥,即便病苦逼迫,仍须四处为人做工,以求得温饱;饿鬼道众生则多是住于粪厕、林边,咽喉细如针孔,饥渴难忍却无法进食;畜生道的飞禽走兽,蒙昧愚痴,常遭受追捕宰杀,终日惶恐不安;而地狱道的众生更是长久处于大火烧煮、骨肉焦烂等极苦中,无法出离。

佛陀如此从天道一直观看到最悲惨的地狱道,见到有的众生从地狱受苦完后升到天上或人间享乐,有的从畜生道脱离后又沦为饿鬼众生,或是从人间往生,转投到天上享天福等,无始劫来上上下下在六道当中轮转不已,却始终无法脱离轮回之苦。

于是佛陀入于甚深禅定中,再度观察众生不断生死轮回受苦的原因。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心念无常,有时起布施助人、恭敬师长的善心;有时又耽溺享乐、嗔暴不仁。贪嗔痴三毒炽燃,善恶业夹杂,因此在天道享完一期福报后,恶业成熟现前,便堕到三涂恶道受苦;或恶报受尽、善业成熟后,便升天享天福,不断因业力的系缚受生,而得种种苦乐境界。

洞悉了轮回实相的佛陀随即说道:“众生造业,在五浊恶世中常受苦果,若能了解到一切的执著都是苦的根源,愿意舍弃一切,出家修无欲梵行,观察事物生、住、异、灭的无常真相,便能舍离执著、降伏烦恼魔军,得离六道轮回之苦!”

于是在大梵天王的劝请下,佛陀开始说法度众,所说的真理如同不断前行的车轮,承载著众生由苦难的六道轮回中,到达清净解脱的彼岸。四十九年行化期间,以无上佛智,开演种种微妙法理,为众生揭示了一条光明大道,使无量无边的众生皆能永脱长夜黑暗、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