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穿衣“三暖三凉”,让孩子冬天少生病

2019-10-22   胖爸爸小儿推拿

秋意已浓,秋风瑟瑟,我们给孩子穿衣服,在“三暖三凉”的大原则上,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不同,穿适宜的衣物。穿不对,也会导致孩子生病哦!

三暖三凉法则:

三暖:背暖、腹暖、足暖

三凉:头凉、心胸凉、下身凉


为什么要下身凉?

暖,大家基本都会做到,但是“下身凉”被很多父母忽略了,特别是有时看到穿着紧身牛仔裤、皮裤的娃,虽然好看,却不利于健康。

著名的中医大家朱丹溪在《慈幼论》中说:“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易消。是以下体不与帛绢夹浓温暖之服,恐妨阴气,实为确论。”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下体要“凉”,不要“暖”。

为什么呢?

朱丹溪说:在十六岁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但阴气不足,此时下身衣服如果过厚过暖,就会妨碍阴气的增长。

所以,在以前“开裆裤”,可以说是孩子的养生裤,让下体透气保持凉爽。现代时代变了,连小宝宝有时候都不适合穿“开裆裤”,但是下体不要太暖,这个依旧非常重要,特别是纸尿裤要合理用

为什么要头凉?

头,是诸阳之会,比较怕热,我们会观察到小宝宝吃奶,时常满头大汗。另外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有很多是由头部发散,如果头捂的太热,六阳之精髓会随汗而外泄,导致宝宝伤阳伤髓。

为什么要心胸凉?

心胸部位也不能穿着过紧过厚,从中医来看,心为火脏,如果感受热邪,内外俱热,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孩子轻则口干舌燥、好动,重则易惊、夜啼等症。

穿衣要注意会“呼吸”原则

衣服的材质是透气的,衣服与衣服之间有微循环的流通,这样身上的热气会通过衣服散出去,如果其中有一件衣服不透气,就会造成热集聚在体内,轻则流汗,风一吹容易着凉;重则就是各种内热上火,孩子烦躁不安的问题就来了。

在古代的富贵人家,一直有小宝宝穿旧衣,特别是父母旧衣服改作的习惯,主要原因就在于旧衣服比新衣服更透气,《察儿录》:衣儿用父故衣,女用母故衣改作,切不可过浓,恐令儿壮热生疮发痫,皆自此始。

现在很流行各种加绒保暖的内衣或风衣,不能盲目选择,我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孩子的体质来选择,特别是南方和体质偏热的孩子,建议要多选择透气棉麻的衣服。

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

到底孩子保暖工作到位吗?

我们可以摸摸孩子后背的大椎穴周围区域的温度,因为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是体现一身阳气温度最直接的地方。如果大椎穴比较凉,一般是穿少了;如果微微有些潮湿,一般是穿多了。

另外,记得给孩子深秋穿衣服,最好是有领子的衣服,保护大椎穴不受凉,这样着凉生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导致上热下寒的裤子

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小细节,就是孩子的裤带太紧了,长时间这样容易导致孩子上热下寒,为啥这么说呢?

我们人体的脾经、胃经、任督二脉、肝经、胆经等经脉都从腰部经过,如果松紧带把腰部勒紧了,会造成经络上下循环不畅、气血运行受阻。

秋冻,对于正常健康的孩子来说,微微冻一下,有利于孩子适应气候的变化,提高抗寒能力,但是对于小宝宝和体弱的孩子而言,三暖保暖要做到位哦,不要随意“冻一冻”。

深秋的阳光很补很补,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晒晒太阳,特别是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但是记得衣服和时间要适合,不要晒的大汗淋漓,反而造成“阳气”外泄和容易着凉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