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原人看来,“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尔雅·释水》),是指四条独流入海的大川。今天,从燕山脚下到南海之滨,南方的河流绝大部分叫“江”,而北方的河流则通称为“河”。这多少与上古时代的“江”专指长江、“河”专称黄河有关,况且长江的支流都叫“江”、黄河流域的水系都称“河”。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地理视野的扩大,人们才发现最大的河流并不只是所谓的“四渎”。依长度而论,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被水利部门称为我国“七大江河”。
万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滋润着180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哺育着3亿多炎黄子孙。它全长6403公里,论长度是世界第三大河。古代长江专称“江”,最早见于《诗经》:“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禹贡》也说“岷山导江”。由于它水量大,浩浩荡荡,又被称为“大江”,如《水经》有岷山、大江所出”之言,苏东坡《念蚁娇·赤壁怀古》也有“大江东去”之句。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对长江的认识逐步加深,感到单称“江”或“大江”还不能完全表达它本身“源远流长”的地理特征,于是根据它的特点取了一个名称——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正源叫沱沱河,在青海省境内段叫通天河。当人们还以通天河为江源的时候,传说江源直能通到天上,因而清朝康熙时的《皇舆全览图》上将它标为“通天河”。它在藏语中被称为“直曲”,意为牛犊河。因为藏人古时传说河中有条从天而降的神牛犊,它的一对鼻孔长年累月永不停息地流水,就成为通天河的水源。当它的干流进人西藏、四川、云南诸省区交界处时,便有了“金沙江”之名。金沙江奔腾在横断山区,古称绳水、丽水。早在战国时代,韩非子就说“丽水之中生金”。明末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里也说:“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由于江中历代出产麸金,南宋以来干脆将它叫做“金沙江”了。
金沙江流至四川宜宾市与岷江相汇,开始称“长江”。岷江系因水出岷山而名,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年平均水量比黄河还多出一倍,所以在古代自《尚书》以来莫不以岷江为长江的正源,宋代岷江边上的眉州彭山县还有一个村庄叫“长江村”。直到明末徐霞客写下著名的《江源考(又名《溯江纪源》)一文,敢于纠正《尚书·禹贡》之失,才使人们认识到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
长江干流自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段,俗称川江,因这一段长江大部分四川境内。其中,自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段,流经著名的三峡地区,两岸山峰夹峙,水流湍急,所以这一段又称峡江。江水流出三峡以后,江面骤然展宽,进入两湖平原。流至湖南城陵矶为止的河道因位于古代的荆州地区,所以叫荆江。其中以湖北石首市藕池口为界,以西段称上荆江,以东段称下荆江。著名的荆江大堤即在这段江道。“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下荆江河道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荆江以下,流经今江西、安徽段因古属楚国,亦称楚江。其中在江西九江附近又有“浔阳江”之称,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即指此。江苏南京市以下长江段,从隋炀帝时起就有“扬子江”之称,因为隋代在今扬州市南的长江北岸有个扬子津渡口,唐时又置扬子县,故名。元和年间宰相权德舆有《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亲故》诗,著名诗人李绅也有《早渡扬子江》诗。至宋代,“扬子江”一名更大量出现于诗文中,盛行一时。自明中叶以后,扬子江又赢得了“洋子江”的名号,不过直到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侵华时,“扬子江”这一名称才被扩大到泛指整个长江。
黄河是中华大地的生母,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蔍,东流至山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河。它的正源叫卡日曲,在藏语中是“红铜色的河”的意思。历史上曾被误作黄河正源的约古宗列曲,藏语中是“炒青稞锅样盆地的河水”的意思。当地藏族人民称青海境内段黄河为“玛曲”,意为“孔雀河”。
古代黄河专称“河”,《禹贡》中有“导河积石”句。由于它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泥沙俱下,使河水成了黄色的滚滚浊流,因而又有“黄河”之称。“黄河”一名至迟出现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此事在《史记》中作“使河如带……”。可见至少在东汉初年,黄河的专名已经出现。东汉蔡邕的文集里也提到了“黄河”。另据唐初徐坚编《初学记》引《河图》的话称,“黄河出昆仑山东北角刚山东”。如果这《河图》确实如历代目录学著作上著录的为西汉作品的话,那么“黄河”之名应始于西汉。
魏晋以后,“黄河”之名被广泛应用,如著名的《木兰诗》中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句。《水经注》中曾多次使用黄河一词,《河水注》说:“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以为它含沙量大,那时又有“浊河”的雅号。在脍炙人口的唐诗中,提到“黄河”的俯拾皆是,比较著名的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黄河中流日影斜,水天一色无津涯”(卢仝)、“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等吟咏,可见“黄河”的称呼唐时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个名称就这么固定了下来。
珠江是南方的大河,由西江、北江和东江三条河流组成水系,入海口则有八条水道注入南海。以西江为正流的珠江全长2197公里,为我国第三大河,而水量比黄河大6倍,仅次于长江。之所以叫“珠江”,是因为它流经今广州市内段江中旧有一个名叫“海珠”的石质小岛。关于海珠岛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古代有一个阿拉伯珠宝商人,到广州来做生意。他有一次泛舟江上,为两岸美景所陶醉,一时忘情,手上宝珠跌落江中,顿时霞光四射,化为一座圆形小岛一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海珠岛。尽管传说非信史,但江中有这么一座红色砂岩小岛却是实实在在的。清代诗人王土祯有《广州竹枝词》,咏道:
海珠石上柳阴浓,队队龙舟出浪中。
一抹斜阳照金碧,齐将孔翠作船篷。
因长期的泥沙冲击,海珠岛逐渐与北岸靠近。1928年曾辟为公园,当时离江岸已经很近了,有桥30米可通。1931年扩筑新堤时,海珠岛已同北岸陆地连为一体,今已被填埋在沿江路之下,只有著名的“海珠桥”还能唤起对它美好的回忆。2000年初,海珠石在市政施工中被挖了出来,原来是一块长约100米、宽50米的巨型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