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新生事物在不断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很多传统器物也随之渐渐地销声匿迹,但所幸的是,因了大众的喜爱,我们如今偶尔还能觅得梅瓶的身影。
梅瓶起于唐,经历了宋辽时期的辉煌之后,一路流传至今,以它沉稳大气的造型,穿越了千年时光,见证了数个朝代的历史变迁。
千百年来,作为瓷器的一种,梅瓶因其‘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优美造型,被称为天下第一器型,而梅瓶的名称由来,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一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路回溯,穿越千年的历史烟尘,了解梅瓶的前世今生!
梅瓶的名称演变
任何一样器物的诞生,都会拥有与之相衬的名称,梅瓶也不例外,但它的这个称谓却并非古而有之。千年历史之上,它还有一个名称,称经瓶!相传这与皇家讲筵制度有关。
什么是皇家讲筵呢?根据马未都在《醉文明》里的解释,是指皇室天子邀请大德高僧给大家讲学讲经,讲完之后,为了以表崇敬之意,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而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
但是关于‘经瓶’这一称谓来历,也有专家分析是源于辽史鸡腿瓶的缘由,辽史中虽然没有对梅瓶的记载,甚至直到宋代也没有有关梅瓶的记载,专家以此分析梅瓶在古时它仅为普通的家常用品,所以因为太过普通便没有得以被录入史册。
倒是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玄孙赵令畴在《侯鲭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能够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意,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
此一也可看似经瓶名称的由来,而除此之外,关于梅瓶的称谓在其它各个朝代都似乎没有出现过,包括明代很多颂吟梅花的诗词中,也未观得梅瓶身影,如《梅史》,《瓶花谱》,《长物志》,《遵生八笺》等均没有说到梅瓶一词。
而梅瓶之所以后来被称为梅瓶,只有在清末民国期间许之衡所撰写的《饮流斋说瓷》上才将其称为梅瓶,由此可见,梅瓶称谓一路变迁,也是到了近代才得以梅瓶称谓。但无论它被唤作什么,总归是穿越了千年风雨,见证了朝代变迁,才来到我们身边,仅此一点也实属不易。
梅瓶的功用都有什么?
若只观近代许之衡所描述,梅瓶无疑是用来插花的器物,因其瓶口窄小,只适合梅枝深清瘦形体,因此,狭义的理解便是,它是用来插花的,而且是专用来插梅花的。
但如果仅以这样的认知去看待梅瓶,显然是有些小瞧了,毕竟一件器物能流传千年,如果其功用非常单一的话,也很难得以流传至今。而从上述梅瓶名称的变迁中我们也都看到了,它最早的作用是用来盛酒的。
看看我们目前身边的酒瓶,也大多粗身细口,仅此一点也不难理解古人为何要将酒盛于此瓶,可能更多原因恰恰在于它‘小口’的优势,这样易于密封,酒精不易挥发,能长久保存酒酿之清香。
梅瓶可以用作插画、盛酒,也会用于盛水,与盛酒几乎是一样的原理,不容易洒出来。那么,梅瓶除了这些功用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功用吗?目前有史可查的,关于梅瓶的另一个功用就是陪葬。
据相关资料显示,梅瓶目前出土最多的是江西瑞昌马头镇的一座南宋古墓,据考古专家鉴定,那是一座南宋宋淳祐十年(1251年)的古墓,在这座古墓亡者头部顶端就摆放着一对磁州窖出产的梅瓶。
1979年在浙江省松阳庆元元年(1195年)古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也有梅瓶的身影,如今收藏在浙江遂昌县文管会,是南宋龙泉窑的梅瓶,而1958年江西南京宋墓出土的也有梅瓶,是,这座古墓出土的是影青刻花梅瓶,目前尚不知古人以梅瓶陪葬之确切用意,但是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就不难看出,梅瓶在日常生活中有其功用外,也是古人陪葬品之一。
梅瓶的器型变迁
关于陶瓷器皿的形状,有关文献分析称最初的陶瓷器皿大多是直接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例如瓜型或葫芦型等,等这一样器物产生,而后人们才会因它的实际功用而去对其一再改良,梅瓶的产生到它流传至今,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起于唐而兴于宋的梅瓶在宋朝时期得到大量生产,是饭馆酒铺中都能见到的物件,器型高而清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收缩幅度小,更接近于直线,其底部较小,该时期梅瓶的器体最小直径在瓶口下方,肩部之上,处理手法简约又不失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当时各地瓷窑都有梅瓶烧制,但最为出名的还是景德镇的青花梅瓶。
明代时期,梅瓶的烧造工艺一再提升,造型也越来越优美,这个时期的梅瓶造型比较偏低,瓶口部位会呈现较之宋朝时期更为圆润厚实,之前梅瓶下斜的肩部,到明朝后改为微微上抬,之前明显的线条转折也被修饰得更为流畅饱满。这时期的梅瓶大多被送入宫中,用来装酒,供皇宫贵子享用,有的也已然被当作了装饰品,用来陈列或是插花。
发展到清乾隆年间,梅瓶肩部的造型开始变得丰满,有些几乎成一直线,而腰部以下型似宋朝梅瓶,线条收得比较直,至嘉庆年间,梅瓶的造型开始呈多样化发展,有的宽扁,有的瘦长,而图案装饰也开始被广泛应用,改善了之前纹理单一的缺陷。
直至近现代,大小梅瓶还有生产,我们偶尔也能得见,花饰纹路自比古人要丰富多彩,但釉色工艺却因出产厂家不同,而各有千秋,倒也并不见得就比古时有多高上,毕竟现在信息科技时代,很多陶瓷工厂的生产已然不如古人那般讲究,而工厂化的生产,也让器物失却了一定的珍藏性。
起于唐而兴于宋的梅瓶,携着唐代的声鼓旋律,宋代的清明简约,明代的雄健敦厚,清朝的绮丽婉约,经历千年风雨,一路流传至今,像一位久违的老友,沉寂于岁月的一隅,无论这一路走来,它在称谓及器型上有过几许变迁,但终是以它朴实无华的形态,见证了这千年的飞石流沙、朝代更迭,同时,也以它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讲述着华夏工艺的辉煌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