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张小兵: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境与任务设计的要点、原则

2019-07-25   现代课程网

本文整理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小兵老师,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高中语文“新教学”研讨活动 (上海静安专场)上的讲座《基于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接前两期新课标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时代之思》《如何选择合适的整本书阅读文本?》,今天继续第三期《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境与任务设计的要点和原则》。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张小兵


情境与任务设计的要点和原则

——以《三国演义》《月亮和六便士》《小词大雅》为例

整本书情境任务的设计应该指向课标指出的课程目标,其中有四点非常重要:习惯、方法、经验、能力。要把它们牢牢抓在手里。

整本书阅读并不抗拒知识,但并不是让知识先入为主,或者只是为了找出知识。积累、把握、梳理、检索、研读、欣赏、探究、分享等,都要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让知识在情境任务中发现、生成,在运用中深化、升华,让能力在情境任务中形成、提升,在探索中修正、稳固。

教学目标,以《三国演义》为例:

红色字体“借鉴前人阅读《三国演义》的经验”“制定阅读计划”“精读、略读、泛读”“形成阅读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经验”等是新课标中相关内容,也是我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性文字。当然,我们也不能唯课标而行,过去的成功经验,依然可以沿用。

情境任务的设计,老师们可以综合考虑几个原则。

原则一:整体性。“学习任务”必须能够统领整本书,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是阅读完整本书;不能统领整本书的学习任务,可能依然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教学,失去了整本书阅读“整”的价值。

原则二:真实性。情境任务设计,“真实”最重要。真实性,包括过去真实、现在真实和未来真实,也有真实与虚拟之别。

原则三:激发性。学习任务没有激发性,可能还不如没有任务。为了任务而任务,将会导致学习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尴尬局面,也就无法达成研读整本书的目的了。

原则四:适切性。为避免闭门造车,我们要到学生当中去调查:“假如像这样,你愿不愿做?”必要时,可以在这一届学生中调查,到下一届去实施。学生年龄跟我们有距离,他们想的、喜欢的,往往跟我们不太一样。所以,要寻找一个适切的“点”,就必须多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

例1:《三国演义》情境与任务

作家方英文有一篇文章《谁是“一号人物”》,提出《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诸葛亮谁是小说中的一号人物的问题。这是“情境“。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谁才是《三国演义》的“一号人物”?这是“任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谁最厉害”的问题,这是多数人小时候便有的阅读体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混合体,如果全都要考虑,将会脱离“语文”。因此我们设置的学习任务是:“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谁才是《三国演义》的‘一号人物’?”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很乐意做这个任务。

例2:《月亮和六便士》情境与任务

下面的学习情境和任务,是基于我校阅读教学中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设计的。

我们向学生推荐阅读《月亮和六便士》,学生写了一篇随笔:妈妈先审查了这本书,然后铁青着脸说:“书是一本好书,可惜主人翁是人渣。还是不要读了吧。”这是真实的情境,学生觉得有趣、有意思,探究学习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例3:《小词大雅》情境与任务

基于普通读者“只知古典诗词之美而不知其何以为美,欲窥神山面目而苦无路径”这一“情境”,“将自己领略到的奥妙凝结成简洁的文字,编写《小词大雅》简书”的学习任务也就顺势提出。这种真实情境任务的创设,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指明了一条路。

(未完待续)

《我的文学三国》样章

样章节选自《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南 必修》

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 必修

编委会:朱慕菊 张民生 崔允漷 杨向东

顾 问:巢宗祺 方智范 王宁

主 编:陆志平

执行主编:张克中

副主编:徐志伟 戴晓娥 周于 朱念

编 者:石俊 包旭东 朱亚梅 刘生权 孙晋诺 杜新建 李滔 张小兵 张志强 张春华 陈丹 陈兴才 周健 郝彧 顾鑫浩 满春燕 魏荣葆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