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上汽的海外销量已经达到24万辆,而余德表示,到2025年时,这一数字将达到100万。而在这其中,以MG、MAXUS、五菱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将起到关键作用。
文 | 吴雪
“今年上汽的海外市场销量预计突破35万,明年冲击50万;2022年左右能够达到60万的规模;到2025年,我们希望能够达到100万辆。”
11月13日,上汽集团国际业务沟通会上,7月份刚刚履新的上汽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在谈到上汽海外销量时,显得底气十足。
此前,中汽协发布的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汽车企业累计出口74.8万辆,同比下降8.1%。而与汽车出口的整体下滑不同,已经连续三年海外销量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团却实现了逆势上涨。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团实现整车出口及海外销售24万辆,同比增长15.5%。其中,MG品牌同比增长58.8%,MAXUS品牌同比增长19.5%。
在国内市场仍旧处于下滑状态的当下,位居中国汽车集团销量第一位的上汽,正在将眼光聚焦于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上汽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
四个月达成的“万辆级”市场
2017年初,已经在泰国、印尼两地建立海外整车制造基地的上汽,接手了通用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市的HALOL工厂,开启了进军印度市场的脚步。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一直以来,印度汽车市场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者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印度的乘用车销量为340万辆,在超过13亿的人口基数下,其千人汽车保有量不足30。而据上汽预测,到2025年,印度汽车市场的销量将突破500万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
在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之中,当今年6月27日上汽在印度发布首款车型MG Hector之后,这个搭载了i-Smart智能行车系统的印度首款互联网车型,引发了强烈反响。
“以前接到客户电话,都是询问买车有没有折扣,现在都是催能不能快点交车。”据名爵汽车印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ajeev Chaba介绍,到10月27日,新车的交付量已经破万,订单数超过3万份,目前仍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名爵汽车印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ajeev Chaba
事实上,在这个国人眼中有些魔幻的国家,其对于汽车品牌与车型的喜好也有些与众不同。据Rajeev Chaba介绍,在当下的印度市场,专注于小型车的铃木市场份额超过40%。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则分别是韩国的现代和印度自主品牌马恒达,三个品牌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加起来超过70%。
而在这样一个欧美车企纷纷折戟的国家,来自中国的MG Hector却可以迅速走红,在Rajeev Chaba 看来,“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是关键原因。
在印度市场普遍都是传统汽油和柴油小型车的当下,上汽是首家将大空间、48V混动技术以及智能网联引入印度的车企。“很多印度消费者就是冲着这款车真的可以用嘴开启天窗(open the sunroof),放弃竞品,选择了MG”。
而随着名爵在印度市场销量的不断攀升,产能爬坡成了摆在上汽印度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MG Hector在印度上市之后,虽然短时间内拿到了超过3万辆的订单,但对于上汽印度公司,这意味着近10个月的生产周期。而在印度,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等待时间不超过3个月。
“Worth Waiting For” 项目海报
为留住已经下订单的消费者,印度当地员工提议,消费者每多等待一天,可以由公司出资援助一位印度女童多上一天学,随后,被并命名为“Worth Waiting For” 的项目正式出炉。
据介绍,这一项目在推出之后效果显著,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有40,000多点击量。而据统计,印度有近400万失学女童,教育公平日益成为印度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如果不是身处印度,深度接触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对印度汽车市场的理解不会这么深入”,Rajeev Chaba如此说到。
以差异化亮点进军欧洲
事实上,印度市场的成功,仅仅是上汽集团国际化进程的一部分。在印度市场销量破万之前,上汽已经形成了包括英国、澳新、智利等在内的6个“万辆级”市场。
自2016年超越奇瑞首次登上中国汽车集团海外销量榜首之后,三年以来,上汽一直以超高速的增长,占据着榜首的位置。而在今年前三季度,上汽24万的海外销量也已经占到了中国车企海外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虽然这一数据还包括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的海外销量,但据上汽介绍,经过多年发力,今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以MG、MAXUS和五菱为代表)的销量也已经占到了50%以上,而且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从10月份MG公布的海外销量目标来看,单MG一个品牌的海外销量或将达到17万辆,占整个集团35万销量目标的近50%。
而在2018年中国品牌海外销量的排行中,上汽旗下自主品牌的销量也可圈可点。尤其是以乘用车为主的MG品牌,7万余辆的海外年销量在整个上汽自主品牌中占据绝对主力。
2018年部分中国车企海外销量数据
“在海外每卖出三辆中国车,就有一辆来自上汽”,这是上汽的底气。而从上汽的7个“万辆级”市场分布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这些市场中,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都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印度为例,众所周知,印度在历史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英伦文化影响明显。而MG作为一个最早诞生于英国的品牌,在被收购之前,在印度就已经有着良好的口碑基础。于是,当这一品牌在上汽的手中“重生”之后再次来到印度市场时,自然而然便受到了追捧。
显然,MG品牌的历史底蕴可以说为上汽的“走出去”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不过,在余德看来,上汽如今的成绩背后,还存在两个关键因素:上汽独一无二的体系化优势,以及“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带来的差异化亮点。
“上汽是所有中国汽车集团当中为数不多的在整个产业链进行布局的。不管是印度、泰国、还是印尼,甚至是未来新的基地,只要产量到一定的状态,我们整个体系会全部介入。”而这一颇为“豪气”的做法带来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不仅为产品融入当地市场提供了资本背书,也使得产品落地时“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快速解决”。
而与此同时,与大部分中国车企专注于开拓东南亚、南美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等欠成熟的海外汽车市场不同,传统汽车工业发源地的欧洲市场,也是上汽开拓的方向。
据余德介绍,未来的两三年里,上汽国际化的发力目标将聚焦于欧洲,通过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的差异化优势,抢占市场。
此前的9月底时,名爵专门打造的全球车型EZS在上海装船,这不仅是自主品牌乘用车首次批量出口欧洲大陆,500辆的规模也打破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单次发运数量的纪录。而在登陆欧洲之后,目前这一车型已经在短时间内在英国、荷兰和挪威获得了超过3000个订单。
不过,尽管拥有在电动化上的先发优势,但随着欧洲相继颁布新的汽车排放法规,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厂商也正在加快电动化转型。
以大众和丰田为例,不久前的法兰克福车展及东京车展上,电动化都是其展位上最大的看点之一。而就在近日,丰田发布声明将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电动车生产;大众也发布2020-2024年投资规划,将在电动化与网联化上投入600亿欧元。
当越来越多传统的强势厂商入局电动化时,事实上留给上汽的时间已经不多。
写在最后
在2018年时,经过连续多年的低迷之后,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再次突破了100万辆。但即便如此,在2800万辆的整体销量中,出口也仅占据了其中的3.7%。而在德国和日本,这一占比则超过60%和50%。
于是,对于海外销量在中国的汽车集团中排名第一的上汽而言,这一数字差距的背后,不仅仅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发力,如何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
如今,在海外市场取得初步胜利之后,上汽将自己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定位为100万辆,或许,这不仅对于上汽来说意义非凡,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而言,依旧具有意义。
未来,期待上汽的这一flag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