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景刚 桂庆山
题图摄影:乐亭“光与影”摄影
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乐亭县彰显在人们面前的最大变化是县城。城区面积由3.3平方公里扩展到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3.3万人发展到6.8万人。金融街、大钊路、茂源街、永安路、富强街、宝丰街等十几条骨干街道构筑了新城区的骨架。李大钊纪念馆、青春广场、文化中心、冀东果菜批发市场、广播电视中心、交警指挥中心、乐泰酒店、县医院病房楼和电力大厦等拔地而起。城市设施功能配套齐全。覆盖率达33.5%的环城绿化带和城区绿地,使城区环境更加优美。乐亭县城已经连续两届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城。2001年又被中央五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
人们对这座滨海新城之迅速崛起感到惊讶,衷心赞叹。
乐亭县志记载的最早乐亭县城,已经成为这个城市起步的碑石。明朝成化年间编印的乐亭县志记载:城墙围长不足千丈,高2丈8尺5寸,厚1丈5尺;城门4座,门楼均为2层3间;城四角处2层城楼各一;炮台10座;城堞1360个;护城河宽3丈5尺,河深1丈4尺。围墙内皆土房民居。
借水而固的县城,常遭不断泛滥的滦河水冲毁,到了民国年间,城围墙终于不再。
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百业待兴。乐亭县城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和历史的一些原因,始终未大兴土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开始恢复重建,80年代中期,整个城镇仍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村庄”。城市布局混乱,道路狭窄,居民住房简陋,基础设施落后……
了解乐亭和不了解乐亭的人,熟悉乐亭和不熟悉乐亭的人,都会从旧城和新城的对比中懂得这里的过去,认识这里的现在,展望这里的未来。
二
1989年京唐港(当时叫王滩港)刚刚动工建设时,就曾有权威专家在乐亭县政府招待所断言:乐亭县城很快就会发展起来。
随着港口为重点的地域交通状况的变化,乐亭的城市发展优势凸现。
滦河哺育的乐亭县,处在京、津、唐、秦等都市的环抱之中,濒临渤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京唐港的兴建(1991年8月通航),滦港铁路、秦唐沧沿海公路、唐港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唐乐公路、平(泉)大(清河)公路也进行加筑,在乐亭县境内初步形成了水陆交通枢纽,彻底改变了昔日的闭塞状况。作为一个出海口所在地,一方面,乐亭与华北广大地区的联系紧密起来。一方面,从这里可以航行世界各地;作为环渤海湾公路的必经之地,乐亭一头连着东北,一头伸向华东;作为京、津、唐、秦的近距离城市辐射点,乐亭逐渐成为投资开发的热地。随之而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让乐亭变得一天天“热闹”起来。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乐亭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历史性的变化开始了。
乐亭县城的这种城市发展优势,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人们看到,京唐港和乐亭县在发展建设中,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京唐港的建设牵动着乐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促进乐亭县城迅速城崛起的重要因素。建设中的京唐港,背靠着乐亭县城,得到物资和后勤供应,一天天增加着的物流和人流,扩大了乐亭的城市消费;建设中的现代化京唐港,影响着乐亭县城的建设规模和城市水平。 “依港兴县”被乐亭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发展战略。乐亭县城??京唐港,密切连在一起,在渤海之滨共同向前发展着,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三
乐亭县城建设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这一显浅问题的背后是一个重大问题的两个方面:投入的资金从哪里来和资金的投入将起到什么作用。
作为当家理财的历届乐亭县长,对全县的财政经济状况了如指掌。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县,多少年来都是“吃饭财政”(保干部职工的工资)。因此,刚刚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乐亭县委、县政府领导人认识并根据县城城市发展的新优势,开始谋划在长河西边建设新城区时,困于资金,最后让蓄势发展的几家金融部门占地带头先建,这就是乐亭新县城区第一条大街??“金融大街”名称的由来。
县城建设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来自社会,来自民间资金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乐亭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迅速繁荣,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1995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86354万元。比1990年增长187.7%,年均递增23.5%,比七五平均增幅高18.3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长水平高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214元,比1990年增长254.2%,全县城乡储蓄余额达145495万元。
1999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05亿元,增长12%;工农业总产值6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增长2.3%,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1.8亿元。
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58亿元,增长13.3%;农业总产值37.87亿元,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4047元,增长5%,城镇居民存款余额34.9亿元。
宏厚的社会资金成为县城发展建设的原始积累。从1995年至2003年乐亭城区人口增加3.5万,新县城的建设投入达近20亿元,主要是民间资金投入。
新县城的大规模建设,让乐亭人明白:城市建设不只是“花钱”,还促进“挣钱”,用现今流行的说法,叫做“拉动消费,刺激生产”。
乐亭人富了,渴望改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过城市化的生活。开始是干部职工花钱买房,很快,攒了钱的个体经营者建房,接着,大批农民进城买房。开始入住较小面积的房屋,后来越宽敞、标准越高越吸引人。攒足钱的人家买房,钱不够的为改善生活条件也要买房。城里的人买新房,农村的人想进城住楼房。城镇建设促进乐亭人解放思想:有钱敢花,没钱去借(贷)。仅2003年全县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就达9856万元,就用在买房建屋上。
城镇建设还促进了乐亭人观念转变:花了钱再攒,挣钱还欠款。乐亭县“两高一优”农业一年迈上一个台阶,个体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经济持续发展,县财力增强,居民增收。这些与强劲的城镇建设的拉动分不开。
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成了乐亭县城镇可持续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乐亭县主政者对县城建设的决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2004年5月的一天,主管城镇建设工作的副县长李东生,对县委、县政府抓关键,打通瓶颈,解决县城建设资金的重要决策和措施做了介绍:
策略一: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的内在潜力。政府按照城市规划,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统一管理控制用地。
策略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吸纳社会资金。建设起步阶段,实行了“以地生财、以路养房、房路结合、以房补路”的方式。后来,又抓准在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结合点,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变生地为熟地,进入市场,按规划要求建设,吸纳社会资金。
策略三:取消机关单位的住宅自建,建设用地面向开发商出售。一方面确保了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作用和发挥。
策略四: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吸纳人口入住城市。鼓励农村人口进城。
连续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始终把县城建设作为关注的重点,不断完善有关的政策、措施,推动着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条条大街打通了,一个个居民区建成了,一项项重点工程竣工了。
这些年,乐亭县城先后建成茂源、富强等居民住宅区,建筑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
新修、拓宽和改造主干街道14条。2002年,随着投资全长2000米、宽40米的富强大街的竣工,城区道路总长度达到了近50公里,形成了外围成环、市区成网、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路、网格局。
建成占地300亩、年可成交果菜100万吨的冀东果菜批发市场。
继李大钊纪念馆之后,投资2400万元,建设了占地116亩、休闲娱乐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投资36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设施一流的文化中心;投资6500万元,建设了占地45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档次较高的乐泰大酒店;分别投资1800万元、1200万元建设了较高标准的交警指挥中心和广播电视中心。
相继进行了城区1.5万延长米的供水管道改造,日供水能力达到1万吨,自来水普及率100%;大力实施新城区供热工程,供热能力达到160万平方米,城区供热覆盖率达到90%。
乐亭县城新城区在继续建设,老城区在改造中。
乐亭县城的建设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滨海新城的每项工程,是乐亭县主政者和建设部门同志的心血凝结,一一刻记着生龙活虎的建设者们的功劳。
五
大钊故乡人为了乐亭的明天在建设,为了乐亭的腾飞在高歌。
这座滨海新城的崛起让乐亭人充满豪情。
加快乐亭县城建设,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用地扩展,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是发展规律,也是社会进步。乐亭新县城的崛起,带动全县城镇发展,适应了这种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乐亭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促进了农村实行规模经营,生产力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小康”才能真正达到,现代化才能实现。
今后,乐亭县城在发展中将建立宽容的机制,农民不是简单的进城,而是让走入城市后通过劳动都能够有所回报。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在脱离了村落后能生存,让住在城里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城市生活和进入城市的人能够有适应城市所要求的素质。因此,依托港口,发展经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这座滨海城市的艰巨任务。
随着乐亭县城朝着滨海中等城市的目标不断发展,随着乐亭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钊故乡将更美好,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