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退步,满清奴隶制害人不浅

2019-07-17   关河南望

作者:汉宣团队(小明同学)无授权禁止转载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也有人说因为元清并不是汉人建立的政权,所以还有“崖山之后无中华 ,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说法。但无论哪个说法,总归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元清两朝的统治,确实给中华文明和汉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满清入关以后,竟然继续延续了他们的奴隶制文化,清朝也可以称作封建奴隶制政权了。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奴隶制那就得追溯到遥远的公元前,春秋战国之前了。清朝处在一个很关键的时代节点,这个在西方国家不管从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工业都突飞猛进的时候,竟然又实行起几千年前的奴隶文化,晚清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必然的。

在清朝生活的老百姓是很痛苦的,因为做人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被剥夺了,那是一种在统治者高压之下,深入骨髓的奴隶制文化。从官员到平民,社会各个阶层,无一不被这种文化深深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那就得从满清入关之前说起。

满人在入关前,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虽然他们打仗打得风声水起,很快就拿下了中原大地,但在满清内部,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奴隶制文化氛围,主奴之间的差别很大,等级也非常严格。他们在建立满清政权之后,依然延续了这种原始的文化制度,并且让汉人遭受了巨大的迫害。

满人在占领北京的第二天,就发布了剃发令,要求汉人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剃掉,也因为剃发还发生了扬州大屠杀等,死伤无数汉人的事件。这就是奴隶制,平民不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剃发屠杀之后,满人又开始大量圈地。圈地的方法也很原始,满族的王公贵族在规定时间内,骑着马跑,马能跑到最远的地方,就是你封地的边界。据史料记载:当时通过跑马圈地获得最多领地的就是摄政王多尔衮,这个让汉人痛恨的人,剃发令也就是他主要实施的。

汉人无缘无故的被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清政府为了掩人耳目,曾一再声明说:被圈占的土地是明朝的皇庄、王庄、官田和无主荒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刚开始确实是只圈“无主荒田”,但后来不论有主无主,一律圈占。被圈占了土地的百姓,立即陷入了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悲惨局面。而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从土地的主人变成满人的奴隶,替他们耕田种地。

再说说清朝独有的“包衣”,“包衣”这个词源于满语,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家奴的意思。早年在努尔哈赤时代,满人攻克沈阳后,就有大量汉人被俘虏,成为满人的家奴。包衣制度跟印度的种姓制有些相似,永远不能翻身,就是一日为奴,终生都为奴,而且后来的子孙也世世代代也为奴。

我们经常看一些清宫剧,里面的大臣都以自称奴才为荣,这让人很不理解。在现代人的语境中,一般认为“臣”的地位,怎么都要高于“奴才”,因为“臣”还是带着官衔的,奴才就是最低等的人了。实际上不然,在满清,即便是一品大员,只要是满臣,也要自称“奴才”。说自己是皇家的“奴才”,不但不让自己掉价,反而显得自己与皇帝是“一家亲”,这样更显的尊贵,更显得自己跟皇帝亲切,“奴才”在清朝竟然成了香饽饽。

如果朝廷大臣需要给皇帝上奏章,满人官员就会在奏章里面自称奴才,汉人官员就要自称为臣,如果弄错就会有大麻烦。乾隆年间,有个名叫天保的满臣,他与汉人官员马人龙一起上了个奏折。最后署名的时候是两人一起签名,因天保的官位较高,所以他的名字写在了马人龙前面,署名就是“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一看,大为恼火,认为马人龙用词严重不当,本想直接把马人龙革职打入地牢,后经众多官员劝说,考虑到他跟天保一起上奏,确实情有可原,这才饶过马人龙一命。但此事之后,乾隆规定凡是满汉大臣一块上奏折,都要一体称“臣”,不能再叫“奴才”。这并不是说乾隆觉得满汉官员应该一视同仁,而是宁愿让满族官员降低身份称臣,也不允许汉人提高身份称奴才。

在清朝,想当个奴才都这么难,而且还以自己是奴才为骄傲,可见满清奴隶制对中国文化的迫害有多深。清朝皇帝认为,一个官员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过于在乎自身的名誉,就会妨碍他全心全意地为皇帝服务,妨碍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奴才,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皇帝甚至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大臣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否则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后来清朝的官员,久而久之,很多大臣就干脆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只听皇帝的,做一个既听话又没思想的奴才,去迎合皇帝的喜好。从平民到官员,满清皇帝算是做了一次彻底的洗脑和改变,让整个社会完全堕落了。

这些措施说白了就是满清统治者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皇权。在满清入关实行的一些列措施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汉人反满情绪一直在减弱,这从康熙南巡就能看出来。在1684年第一次南巡时,康熙还很顾忌汉人的感受,特意绕开了扬州、嘉定等这些发生过激烈民族冲突的地方,到了1699年第三次南巡时,康熙已经不需要在行为上特别拘束了,可以自由选择出行地。

但满清皇帝也清楚,无论汉人的反满情绪怎么减弱,也不可能彻底根除。那些以宗教为噱头的秘密反清社团,更是屡禁不止,暴动时有发生。鲁迅先生一生痛恨国民的劣根性,尤其是对一些国人身上的“奴性”深恶痛绝。他不断的在自己的文章中对“奴性”进行批判、讽刺,希望能骂醒国人。而且他认为,国人表现出来的奴性,跟满清二百多年来的统治,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