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皇帝轮流坐,见过轮的这么勤的吗?细说隋文帝前的北周往事

2019-11-06   看北朝

前文提要:公元571年,正处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曾经任职大周雍州大中正,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的永康公李崇义之子李诠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李药师,后改名为李靖,李诠的先祖据称是西凉武昭王李暠,岳家也来头不凡,岳父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木兰辞》的原型——魏周猛将韩雄,三位舅兄也都为名将。


公元572年——陈宣帝陈顼太建四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三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七年,残梁明帝萧岿天保十一年,历史注定这是不平凡的一年。本年三月,发生了一次日食,似乎预示着某件大事件的发生。大周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晋国公宇文护(宇文泰哥哥的小儿子)从同州赶回长安,皇帝亲自在文安殿招见。皇帝是他的堂弟,从他十八岁被扶上帝位距今已过去了十二年。皇帝已经三十岁了,却比他这位堂兄足足小了有二十七岁,因此他看待眼前这位天子堂弟的时候始终有一种长辈看待晚辈的眼光。



宇文护剧照,图/网络。

与其他人不同,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晋国公宇文护从来不知道面对皇帝时应该恭敬或者战栗,因为十六年来,为他所弑(以下克上称为“弑”)的皇帝已经有三位,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据说在整个中国的封建历史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权臣做到过,他也因此被后世戏称为“屠龙圣手”。

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护所立的第三个皇帝,在此之前,他立过两个皇帝,也都是宇文泰的儿子、他的堂弟——被后世称为周孝闵帝的宇文觉和周明帝的宇文毓。当然,这两位堂弟和他们之前的西魏恭帝元廓一样都成了他的刀下鬼。也正因此,才会有周武帝宇文邕。

武帝登基距今已经十二年,十二年来,他伪装成一只温顺的绵羊,想尽一切办法不激怒这位堂兄。大概宇文护也觉得即使再换一个皇帝也不会有比他更听话的吧,因此十余年来也就没有再动过换人的念头,让他在至尊的宝座上呆了这么久。然而宇文护不会想到,绵羊的温顺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颗狮子的雄心。



宇文邕剧照,图/网络。

武帝以劝阻太后酗酒为借口,将都督中外诸军事晋公宇文护骗入内宫,又出其不意拿玉笏将其刺翻在地,然后太监何泉和胞弟宇文直跳出来将护砍死。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一代枭雄就此殒命。杀死宇文护后,武帝立即大肆捕杀其党羽,对朝廷上下军队内外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迅速握紧了权柄。自此,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头温顺的绵羊,而是屹立的雄狮。而这一年,我们本书的主人公——未来的大唐卫国公,刚满周岁——大概刚开始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吧。

凭心而论,晋公宇文护为人虽然霸道,对于北周政权还是比较兢兢业业的。其执政的十六年间,虽然皇帝杀了一个又一个,但那属于内部矛盾,在对北齐、陈两个战略敌人的战争准备上却丝毫没有放松,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次征讨北齐的战役都进行的不太顺利——但终归也没给北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武帝剪除了宇文护,于是改元建德,不久东方又传来好消息,大将军韦孝宽使反间计成功,北齐大将斛律光身死族灭,当听说这座压在北周君臣头上的大山终于消失了之后,北周举国欢庆,武帝高兴得大赦天下。斛律光是北齐皇帝高纬的岳父,乃是当年玉壁大战时名将斛律金的长子,也是北齐控制汾河北岸地区与北周争夺整个河东地区的柱石级人物。(当年玉壁之战,东魏军为西魏韦孝宽所败,在东魏军几乎全军崩溃的险恶关头,斛律金高唱《刺勒歌》挽回全军士气,得以保护高欢突出绝境。如无斛律金力挽狂澜,搞不好高欢就要完蛋,此战说不定即是东魏的灭国之役。)

然而北齐自毁长城的行动并没有就此中止,仅仅一年之后(公元573年),高纬又鸩杀兰陵王高长恭。兰陵王号称古中国五大美男之一,《北齐书》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不单如此,其人勇冠三军,为天下共知,当年周齐洛阳大战,高长恭亲率五百骑士突破北周军重阵,军中由此作《兰陵王入阵曲》以广为传唱。



兰陵王高长恭剧照,图/网络。

高纬杀斛律光与高长恭,无异于自废武功。斛律光与高长恭的倒下,如同在周齐之间的天平上去掉了北齐两个重量级的砝码。天平自然开始向着北周的一方倾斜。

北齐政局的紊乱,连南陈也看在眼里,陈宣帝陈顼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南朝以侍中、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平郡开国公吴明彻为统帅,率先发动数十万大军北伐,一举克复当年侯景兵变时为北齐所侵的淮南之地。而北齐对南陈的战败无疑也更进一步刺激了周武帝图谋北齐的雄心。

于是周武帝整军备战,自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起,举倾国之兵约二十万人伐齐,先后攻克晋阳、邺城、洛阳等北齐三大政治经济中心,终于在建德六年灭亡北齐,完成了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唐人李商隐有诗《北齐》云“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那是将北齐败亡的原因归罪于女子冯小怜了,这实在是有够无聊的。冯小怜这种暴露癖患者能够在朝堂之上跟高纬乱搞,至少北齐政权的道德体系崩溃是在此之前的。



影视剧中的冯小怜与高纬,图/网络。

北周的军事行动,反过来又刺激了南陈的野心,看到北齐和北周之间打得不可开交,南陈以刚刚夺得的淮南为进攻出发地域,以吴明彻为统帅对淮北展开攻击,不过这一次南陈军碰上的是周武帝亲信上大将军、郯国公王轨(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与王思政同族)吴明彻的结局却是全军覆没,兵败被擒,南陈连到手的淮南之地也被北周军夺去。(南军陆战比北军果然相差很多,王轨在北周众多将领中顶多只能算二三流的人物,居然轻易就击败了在南陈属于顶尖将领的吴明彻。)

正当武帝踌躇满志,准备结束近三百年来的分裂,完成重新统一天下的伟业之际,却不幸中道崩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五月,也就是灭亡北齐之后的第二年,武帝于伐突厥路上染疾,六月亡于长安。

这一年,我们未来的大唐卫国公,虚岁八岁。药师的弟弟客师当生于周武帝建德年间。(查新旧《唐书》,客师卒于高宗总章年间,而史上以总章纪年仅两年,为公元668年和669年。客师去世时年90余岁,因此推知客师当大致出生于建德年间——至迟不晚于公元579年。而北周恢复佛教通行是在公元580年宣帝去世之后,因此当年给李客师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北周很可能还没开始灭佛,否则李氏为朝廷官吏却与武帝的政策对着干,恐怕讨不了好。因此李客师很可能生于建德三年北周开始灭佛之前。——当然也有可能这个名字是杨坚恢复佛教以后起的。)

继承帝位的是太子宇文赟,时年二十岁,是为北周宣帝。一年之后(公元579年)宣帝禅位于七岁的长子宇文阐,是为北周静帝。宣帝则称天元皇帝。宣帝有多位皇后,其中首位名为杨丽华,乃是隋国公、上柱国杨坚的女儿。



影视剧中的杨丽华与宇文赟,图/网络。

宣帝宇文赟是个因压抑而性格扭曲的孩子,很有些类似后来的杨广和李承干,因此武帝驾崩之后初一上台便开始乱来。杨坚通过买通宣帝身边的亲信大臣,很快就掌握了朝政。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崩于宫内。宣帝一死,杨坚立即扶持静帝入居正宫,自己摄左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假黄钺是在朝廷上代行天子权柄,比使持节更高等级,实际上此时的杨坚就算不准备篡位也打算做曹操了。而且宣帝死于后宫,死的又很突然,当时身边几乎全是杨坚的人,宣帝一死,杨坚立即大权独揽,因此宣帝的死背后大概是一场成功的政变,宣帝的“病故”或许只是一个朝廷想让天下看到的结果,说杨坚是宣帝死后才被诸臣推上去的不过是一个借口。)

杨坚以新皇帝的假外公的身份假黄钺摄政,瞎子都知道他下一步要干什么了,消息传到邺城,手握强兵的重臣尉迟迥马上举兵讨伐扬坚,关东州郡纷纷响应,整个山东(太行山以东)除沂州(治琅邪,今山东临沂西)外,几乎都为尉迟迥控制。不过这个时候,两位北周重臣的支持令杨坚度过了难关。这两人,一是李穆,二是韦孝宽。李穆当时镇守晋阳,为云代并地区的最高实权长官,掌握了大批精兵劲旅(毛汉光先生在《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中将河东以晋阳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称为东魏北齐政权的“核心区”,可见其重要性),他向长安表示效忠,拒绝了尉迟迥的邀请,因此尉迟迥军无法由河北经云代并地区进图关中;而年逾古稀的老将韦孝宽,则为北周军行军元帅,历时两月讨平尉迟迥(河东的汾河谷地是韦孝宽的基本盘)。



影视剧中的杨坚与独孤伽罗,图/网络。

在此期间,北周皇室诸王数度试图谋杀杨坚,都被其躲过。杨坚随即对他们展开了残酷的全面反清洗,几乎将北周宗室诸王杀尽。

与很多传奇性名将的宿命相似,七十二岁的韦孝宽在讨平尉迟迥完成其历史使命后的当年十一月去世。

不过这场战争中,高颎、杨素、梁睿、于仲文、宇文述等一大批后来赫赫闻名的重臣良将崭露头角,韦孝宽死后他们聚拢在杨坚周围,一个新朝的执政班子已经蔚然成型……

韩僧寿、韩洪两兄弟也跟随在韦孝宽军中(据《册府元龟》),由于平定尉迟迥的功勋,韩僧寿晋升为大将军,而韩洪晋升为上开府。

公元581年,春二月,北周相国隋王杨坚代周称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此时距周武帝驾崩尚不足三年。

本年,我们未来的大唐卫国公,虚岁十一岁。隋文帝以其大舅和州刺史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开始做灭陈的准备工作。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作者: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