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平:学习任务群与教学改革——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2019-08-29   现代课程网

本文为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研究员、特级教师陆志平老师在由上海现代新课程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现代课程网协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高中语文“新教学”研讨活动(上海静安专场)上的主旨报告,主题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发展与创新”。

已更新(点击观看)——

一、语文课程性质与改革思路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学习任务群与教学改革

01 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


三、学习任务群与教学改革


02 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人是如何学习的》中说,课程是墨守陈规的过程,引导着永不重合的双轮马车的道路。这个比喻恰当地描绘了很多学校的课程。现在要进行深度学习,替换“墨守陈规”的课程方法之一就是“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而不是按照线性和零散的知识点学习。

关于真实情境,杨向东老师指出,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这样,学生跟学习的内容就有了联系。

  • 关于深度学习

目前,开展“深度学习”策略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日益深远。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将知识用于解决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

深度学习的方式不是传统的讲听练考,而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及其它相似的学习方法。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书中深层学习与传统课堂实践的对比分析:

  • 关于真实语文生活情境

语文学习都是有情境的,根据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的研究,任何一个作品都是由音、形、义、情、意、理、时、空八个要素构成。音、形、义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意义(注:这里不是指文字本身的,而是作品里的音、形、义);音、形、义背后是情、意、理,将这些要素综合就构成了特定时空。

语文学习的情境时空,既有学生熟悉的,也有相对隔膜的。如果全是学生熟悉的,没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有些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正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也正是这些距离甚至隔膜产生了一定的学习难度,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然而,这些距离又必定与学生真实生活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激活着这些联系,让深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比如“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思乡作品。“月是故乡明”是很漂亮、很美的名字,但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在思乡这个年龄段,年轻人总想离开家乡,让他学习思乡作品往往有隔膜。

于是,我们把“月是故乡明”,改为“乡关何处”。年轻人很想出去,但全人类都具有一种情感,就是回乡,这是怎么回事?家园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就是祖宗所在地?我们提炼出“乡关何处”这个大任务,然后一步一步探索。

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王宁老师有三句话概括得特别好,即“从所思所想出发,以应思应想启迪,最后以能思能想升华”,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学生所思所想、应思应想、能思能想是什么。

(未完待续)

新教学系统丛书系列

为了切实推进新标准及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一批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评价专家、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在共同教育理想的感召下,组建成专业共同体,深入研究、勤奋探索,系统研发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丛书,形成了有教学指南、学习指南和线上学习系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课标、新教学、新高考 学与教指南”。

指南丛书囊括了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通用技术八个学科,旨在满足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教学需求!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也同期上市!

“新课程资源系列丛书”编委会

  • 顾问:张民生 朱慕菊
  • 主任:崔允漷 陆志平
  • 副主任:杨向东 张铁道 刘红云 杨晓哲

新课程资源系列4大特色

1. 教师用书体现完整教学设计,指导教与学,创新教学评价

2. 学生用书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习活动,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 嵌入式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体现教—学—评一致

4. 实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学、新高考的科学对接,弥补教学缺失环节

点击“阅读原文”,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