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蛋白pGP3及其M段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皮炎的研究

2019-07-28   壹生

王惠平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性病

银屑病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炎性皮肤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宿主来源的核酸由死亡细胞释放后,与抗菌肽LL-37结合形成LL-37-DNA/RNA-复合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并激活pDCs,继之发起TLR9/MyD88/IRF7介导IFN-α反应,随后,IFN-α促使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活化和成熟,循环到外周淋巴结,抗原被呈递给幼稚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及Th17并产生IL-17和IL-22等因子,引发炎症反应,同时IL-17和IL-22又能诱导角质细胞中LL-37表达,如此循环,最终导致银屑病皮损炎症反应持续存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免疫环节是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的,阻断这个循环中的任何一点,都可能抑制银屑病皮损的形成。抗菌肽LL-37相关环节是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的上游环节,因此LL-37有可能成为银屑病新的治疗靶点

本研究通过 GST-pulldown 实验发现衣原体质粒编码的一个蛋白pGP3可与LL-37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结合功能区域为其中间段pGP3M(67-132);结合后LL-37的炎性趋化功能被抑制;通过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发现,pGP3 及pGP3M经外涂或者皮下注射后可以有效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皮炎的发展;运用RT-PCR检测了皮损组织中的IL-17、IL-22及IFN-γ mRNA水平,结果发现pGP3及pGP3M干预组IL-17、IL-22及IFN-γ表达均减少;研究还发现外涂pGP3及pGP3M的干预方式不如皮下注射对皮损及炎性因子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推测给药途径可能影响蛋白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能够结合LL-37的蛋白pGP3 及pGP3M可有效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的进展,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验证该蛋白的作用并探索其最佳干预方式,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性病科王惠平、侯淑萍、张意明共同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