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这位19亿导演新片为什么口碑扑街?看到答案我沉默了

2019-09-13     壹条电影

不怕被影迷们笑话,对前年那部口碑完全两极的《前任3》,我是不反感的。

放在国产电影的维度,我不会把它归到烂片行列。至少,田羽生认认真真地拍了一部剧作完整、还不乏细节亮点的性喜剧。

说白了,一个创作者用不用心,大多数观众,眼睛都亮着呢。

当然,您要是抬出大招,把上不了台面的三观甩田导脸上,我想,他也无话可说。

我个人最受不了的,还是演员。

韩庚、郑恺勉强能忍,三个女演员,真的是太差了,太差了——我甚至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她们到底有多差。

这仨人站一起,

你能分清她们谁是谁吗?

这自然就牵扯到田羽生田导的致命软肋:审美。

到这部《小小的愿望》,三位主演彭昱畅、王大陆和魏大勋,这选角按说是进步了吧?

但昨天看完,我依然是满脑满嘴满肚子的失望。

如果《前任3》手松点可以打个6分,《小小的愿望》就只能打个对折:

3分,最多了。

当然,要聊这部新片,就绕不过两个月前的撤档,和随后的删减动刀。

看完后也必须承认:抹不掉痕迹的删减,确确实实影响了电影的质量,甚至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级别的。

最大的影响,就是主人公——这个患了肌肉萎缩症,时日无多的少年——想要做爱破处的愿望,给生生改成了“我想谈恋爱”。

于是,心里想着大胸女,画外音却说的是想谈恋爱。

这种视觉所见和内心感受完全拧巴的观影体验,是非常非常怪异的。

某几个瞬间,我都在恍惚:难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性繁殖”的真空环境中吗?

具体来看,单是对比之前的预告片,就能看到很多画面和台词都被改掉了。

彭昱畅在病房里大吼“我不想作为处男离开,我要做男人”,包括后来“我要勇敢,我要考大学”的反转笑点,这一整段都被拿掉。

再了动刀比较大的,还有洗头店里的小姐姐对彭昱畅服务那段。

一些比较诱惑的画面,都被整段拿掉——虽然这大红大绿的色调,还是田导一贯的审美。

另一段被拿掉的,还有彭昱畅父亲决定帮儿子完成“破处”任务,

预告里有一闪而过的画面,正片里则完全没了这条支线——这对故事逻辑的伤害,显而易见。

其他则是细节上的,比如预告里,魏大勋问姐姐:你是处女吗?

正片里就变成了:你会保健吗?

我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确实,从“伟大”变“小小”,这部电影值得同情。

但我们评价一部电影,不能只有同情。

或许未删减的版本要比最终版好上很多,我不否认这个可能性。

但作为买票进场的观众,我只能以我看到的版本,作为评价电影的参考。

其实也谈不上评价,我在这,只有三个问题想问田羽生导演。

免得被说占便宜,下面所有的讨论,都不会涉及任何删减和审查。

咱们单纯点,就事论事,只聊电影。

一问:为什么这次翻拍,要完全照搬原版?

记得当年,我的导师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过一段话:搞研究,模仿一流最多二流,模仿二流你就是三流,模仿三流那你就注定不入流。

这话放到所有艺术创作上,道理应该不变。

平心而论,《小小的愿望》翻拍的韩国原版《伟大的愿望》,也只是一部及格线而已的作品。

所以我在一开始,就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翻拍一部,本就平庸的电影?

如果能去粗取精,带着超越原版的态度翻拍,那也是好的。

可惜的是,《小小的愿望》基本上就是照着原版拍了一遍,包括台词在内,相似度90%,很多段落连分镜头都一模一样。

翻拍,什么时候和复制粘贴划等号了?

甚至于,田导连原版中这个病房中的盆景,都要原样复制一个,然后用相同的手法,给它一个意味深长的特写,完成收尾。

以田导的能力,我不相信连这么小的一个细节,都只会照搬。

这和技术审美没有任何关系,那些都是更高阶的。

这种照搬复制,真的就是偷懒,是最最基础的态度问题。

但凡有点上进心的创作者,都不会这么翻拍。

类似这样连分镜都

一毛一样的镜头,比比皆是

二问:为什么原样照搬之后,还比原版差那么多?

复制粘贴着翻拍这part过去了,我即便能接受了照搬,也无法接受的是:

抛开所有审查和删减的部分,原样照搬拍出来的《小小的愿望》,还是比原版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里,就不是态度问题,而纯粹是导演和编剧技法的高低了。

比较来看,同为讲述亲情和友情,在调性和氛围的营造上,韩国版完全是碾压中国版的。

看看韩国版是怎么表现男生间的友情的:

手指戳屁屁;

路边比谁尿的高;

动手就直奔要害。

你可以说这太低俗,但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男生别告诉我,你对这些下三路打闹没有共鸣。

田导又是怎么表现兄弟情的呢?我举一个例子。

不同于韩国版的一个小细节,是王大陆和魏大勋两人翻着同学录为彭昱畅寻找“破处对象”。

魏大勋在压力下,最终问了自己暗恋的“女神”,在被暴打后,他举着被撕掉的同学录质问王大陆:够不够兄弟,我够不够兄弟?!

潜台词就是:我连自己的女人都贡献出来了,是不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

这种价值观怎样我不评价,但这样的兄弟情,实在是让我有点膈应。

抛开技法和审美,我也为田导找到了一条为何照搬还不如韩国版的原因:

韩国版是风格卡通夸张,但人物都足够真实,这是它最终立住的根本;

中国版则是风格上力求真实,但人物完全是夸张矫情。

这样本末倒置的创作思路,不垮掉才怪。

咱们先看人物,别的不提,就看看造型,这种创作思路的不同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韩国版男三的姐姐,长这样:

中国版魏大勋的姐姐,长这样:

谁真实谁夸张,一目了然。

包括中国版中连续出现的,电视台记者说出“这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这种台词,明显都是为了强行给人物制造喜剧感的操作。

更别提魏大勋虽然讨喜,但极尽过火的夸张演出了。

再说影像风格。

韩国版设计了很多脑洞,影像上也做了相应的夸张处理,模仿终结者,真的灵魂出窍等等。

但人物在关键点上的反应,都是足够真实的。

同样是表达男二在得知兄弟将死后的郁闷,韩国版是他看到同学们嘲笑渐冻人很傻很可笑时忽然暴走,这里的台词是“什么可笑”。

中国版则是王大陆看到乞丐假装瘫痪骗钱后暴走,这个设定没毛病,但台词改成了“你明明可以站起来,为什么要躺着”。

说真的,这个台词用王大陆的台湾腔嘶吼出来,很难不让人觉得矫情。

再比如,两版都有男三提出三兄弟来一次冒险,去青春的大海狂奔一场。具体的处理:

中国版是魏大勋说,去一次大海,不是我们三个曾经的约定吗?

而韩国版则是,男三说,我记得电影里的主人公,死之前最后想做的事,都是去看看大海。

你来告诉我,这两个细节,哪个真实可信,哪个做作矫情?

这正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既然打定主意复制照搬,那为什么偏偏这些细节,就开始自我发挥了呢?

关键是,这自我发挥,还没发挥好…

细节矫情失真,造成的后果就是无法代入,甚至连那些一模一样的设定,中国版在观感上都远远不如韩国版。

比如最后都是男一的父亲挺身而出将母亲一拳击昏。韩国版延续了全片的那种夸张感,还故意用特效来放大这夸张:

《前任3》这位19亿导演新片为什么口碑扑街?看到答案我沉默了

同样的中国版,在全片风格都谈不上夸张的情况下,父亲突然来这么一下子完全超现实的举动(放在现实中这就是妥妥的家暴了),我当时真是一秒钟立刻出戏。

想来想去,我也想不通田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操作。

所以,这或许依然不是什么技术和能力的问题。

说到底,还是偷懒取巧的态度问题吧。

三问:中国电影如果就靠不思进取地耍耍鸡贼和小聪明,还有未来吗?

我们刚才的讨论,完全没有涉及任何删减和审查。

即便如此,中国版本身的问题,也足够多了。

加上删减本身造成的伤害,这部电影的确是个“先天就没长好,后天又被摧残”的残次品。

有人会问:如果主创知道这是个残次品,为什么还要拿出来上映呢?

这问题,我想不是田导能回答的,更不是我能说清楚的。

只是从《小小的愿望》中,我又看到了中国电影鸡贼与投机的那一面。

本以为随着商业化的全面发展,这样的骚操作只会发生在那些蹭热度的小制作身上;

本以为随着《前任3》的大卖,田羽生导演会自觉地担起那份责任,和观众的期待;

本以为随着寒冬到来,中国电影会更加珍惜每一次和观众见面的宝贵机会。

最终,却只不过是又一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无底线裸奔。

最后,我还是想说回田导个人。

作为80后,他还年轻,一次的偷懒也好,发挥欠佳也罢,还不至于让我对他盖棺定论。

但下一次的表现,就变得很关键了。

还是那句话:您用不用心,大多数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6oALG0BJleJMoPMsm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