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了,禹州这座桥,曾见证我的荒唐‖老家许昌
文‖邱松奇
“五分、五分、五分一拉啊!”
想起涌泉河上第一座桥,这样的叫喊声便又萦绕在耳畔。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涌泉河上有一座连接着许洛公路的木桥。当然,那时候机动车辆还很少,几乎没有,当时我只有七、八岁。
老木桥不像现在的石拱桥和水泥梁桥,它比河两岸的路面都低一大截。那时都是架子车(人力车)拉煤,豫东地区和东部安徽界首、太和、利辛一带的农民,也都拉着架子车来禹州西和登封拉煤。
那时的农民都用散煤烧火做饭,拉一车煤用一年,平时都用秸杆烧火做饭,只有到春节了,才舍得生着煤火。再加上炕烟和烧砖用煤,故那时的石子路上,几十辆架子车是一帮,排成长龙,有的还哼着豫东小调。
到了饭点,拉煤的人都拿出自己带的炊具烧火做饭,那情景尤为壮观,简直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桥的东端是落差四、五米的大坡,拉着七、八百斤煤,一个人跟本上不来,于是便产生了一些拉坡人。
那时,我家二哥十七、八岁,年轻小伙子,胳膊腿正是麻利的时候,又不惜力,他正好吃上粮。生产队放工了,像他那个年龄的都掂着一根短绳,在坡前吆喝着。
拉煤的年轻人,也都自己合伙盘着上,只有那些上年龄的,体力不支的拉车人才肯花那五分钱,让帮忙拉上去。
绳子一端系在架子车平把上,另一端是一个环圈,搭在肩上,再把一只胳膊套里,弯着腰,伸着头,撅着屁股,像喝水的牛儿一样,使出全身力气把煤车拉到坡顶,拉坡人和拉车人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对方用煤块一样黑的手摸出一个五分的硬币,塞给拉坡人。
虽说拉一个车上去五分钱,要现在五分钱扔到地上都没人捡(因现在五分钱啥也买不住),可那时对面国营食堂豆腐菜才两毛钱一碗。拉四趟,就能美美地去吃一碗豆腐菜,以填饱自己空虚的咕噜咕噜直叫的肚子。
木桥有四米宽,用直径三十公分的杉木当桩子,上面蓬些木板。若是遇上河里发洪水,桥被洪水冲得一晃一晃,在上面感觉像乘船一样。据说没修木桥之前,路是走我村穿街而过,顺着村北边一道沟进入河滩。
那时都是牛拉的铁轮马车,“咣当咣当”一路响声,辗着河水和鹅卵石蹒跚而过,上去沟到顺店街,一漫西北而去。据说木桥是1962年修造,十年时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印象最深的是1971年开始筹建石拱桥。
修建石拱桥的人员都是林县过来的石匠师傅。先是挖桥墩,桥墩足有七、八米深,挖着抽着水,那时水也大,两个六寸泵,不分黑白天不停地抽。那时施工都是人工,七、八米深的桥墩坑,要打三个阶梯,方能把下边的沙石撂上来。
石匠们用钢钎一锤一锤地“咣当、咣当”凿着运来的石块,石头有青石和红石,红石被凿得四棱八正,青石则是一面宽一面窄。待桥墩挖过鹅卵石算成功,师傅们用凿好的红石一层一层砌上来。桥墩砌好后,中间是三个大拱弧,每个拱弧足有二十几米宽,十来米高,这样桥修好就和两边公路持平了。
拱弧的下面,都是用土方做拱架,土掺些石灰,夯实,弄成半圆拱形,然后用编着号的青石,一块一块扣紧,石正缝直。拱孤慢慢成形了。
这时我才明白青石和红石形状不同的用途了。也许青石比红石更结实些,所以一律用青石做桥拱弧。拱孤只一层青石,要承载几十吨货车的碾压,除了石头的承受力,拱形也有一定的支承力。
整整用了两年时间,到1972年冬,石桥终于修好了。
桥拱与桥拱之间,又有三个小桥拱,每个小桥拱中间还有个小门。到了夏天,割完草,洗罢澡,几个小朋友便上到那上面,上面特别凉快,又没有蚊子,往往还会在上面睡上一小觉。
回想起儿时,真是淘气之极。
桥两边有二十公分高,六十公分宽的人行道,只供一个人单向行走。人行道的外栏是水泥制的一米来高的栏杆,栏杆中间的水泥板上,里外都雕刻了毛主席语录,诸如:为人民服务,抓革命、促生产等。现在还依稀可见。
栏杆外侧是十公分宽的外沿,做支撑和陪衬。为了比胆量和寻求刺激,我们几个小伙伴,站在栏杆外则,手搬拦杆,脚蹬十公分宽的外沿,从桥的这端沿到桥的那端。
扭头向下一瞥:乖乖,十几米高的桥,下面还流着湍急的河水,心里不由阵阵眩晕,汗毛都竖起来了。可看着别的伙伴们,不停地往前移,自己便也壮起胆来,继续向前移。
现在想想都后怕,要是稍微不慎,或手没劲了,或脚滑了,掉下去真是不堪设想。儿时毕竟是儿时,我想每个人的儿时都会做些荒唐的举动吧。
记得是1980年,可能是搞军事拉练,天还没亮,路上有一种特别响亮的声音。天明了,人们都在议论,说是路上过坦克了。有的说是试试桥,看能否受得了。
随着时代的前进,交通的发展,1998年又一座大桥横亘在涌泉河上。这座桥虽然是水泥桥梁,但它的桥墩仍然用的是红石锭。桥宽了,路直了,看不见架子车了,全是各类车辆。桥的承载力重了,百吨王也可以悠然通行了。
原先的石拱桥,仍然屹立在新桥旁边,陪伴着新桥,见证着涌泉河的发展历史,也见证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辉煌发展历程。
人呀,一上点年龄,就常想着儿时的事情。譬如我,老想回到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童年,就连做梦都是儿时的样子……
四稿于2019年9月10日
【作者简介】邱松奇,笔名厚土,禹州市人,60后。高中学历,酷爱文学。曾在《奔流》、《禹州通讯》和网媒上发表作品多篇。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