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4大问题,金银潭医院一线重症专家权威解答!

金银潭医院(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是武汉最早接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定点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带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团队,于1月18日增援金银潭医院。2月3日晚十点半,余追结束超过14个小时的工作,回到在酒店的临时住所,并抽时间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自从2019年12月29日晚,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这里就成了武汉乃至全国、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金银潭医院的焦点,则是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南住院楼第五、六、七层。"按照原先的部署,我们六楼、五楼是打阻击战的,就是尽力阻止患者病情恶化,不让患者转到七楼去,减轻重症医学科的负担。"余追介绍到。


现在疫情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余追表示,以他的经验判断,重症患者的救治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这其中主要牵涉到早期的隐性暴露。有些患者没有发病确诊,但他可能是一个病毒携带者,在同一个车厢、机舱,或者说同一个工作场所密切接触了,仍然处于潜伏期。由于没有发病,所以并不会引起警惕,但是潜伏期一过,就有可能出现临床症状。从近一周的报表情况看,确诊患者数量就呈明显上升态势。也就是说,确诊病例基数大了,重症患者的人数当然也会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防护措施就非常关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从2019年12月31号收治的第一例疑似病例到目前为止,医护人员都没有发生感染发病的情况。因为从把第一个疑似病人接进来那一刻开始,所有参与诊治的医护就做好了三级防护。每天查房,所有的医护都得这么做。所以近150名医护都没有感染。接下来,随着天气的转暖,感染的人数有可能会慢慢稳住并逐渐减少,余追与大家都在期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难点在哪?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早期尽管缺氧,但是循环没有衰竭,器官功能也相对完好。患者早期是呼吸频率加快,觉得有点胸闷,气促、呼吸急促,再接着发展下去就是呼吸困难,气喘不过来,再接着就是呼吸窘迫,呼吸特别急促,极度缺氧。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度过顽固性低氧血症期,避免多器官功能损害,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在临床上,呼吸病专家和重症专家会有一些分歧,因为关注的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更多关注轻症患者的诊治,试图能找到特异性治疗药物。而重症医学则关注疾病进展的后期,也就是危重阶段。但大家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降低病死率。


迄今为止,如何帮助患者度过顽固性低氧血症期,如何阻止疾病进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阶段,呼吸病学专家和重症医学专家并没有取得共识。但是,长时间面罩吸氧或者无创机械通气如果氧合改善不佳的话,余追建议尽早行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而不宜让患者缺氧时间过长,诱发或加重脏器损害。


除了临床救治之难外,目前在这个非常时期,还有哪些困难?


ICU的护士和床位比应该是3:1,比如收25个病人的话,得有75名护士。尽管有来自省内的各方支援,但余追所在的6层现在仍然只有40多名护士,其中,只有20多个有ICU背景,但这一层楼收治危重病人的高纪录是29人。而医生也同样人手不够。按国家要求,医生和床位比应该是0.8:1。如果收治25个危重病人的话,就需要20位医生,但目前只有14位。医生和护士人手不够,患者就很难得到有效的照护。现在医院急需能够参与倒班的,有临床经验,又有奉献精神、敬业的ICU的医生和护士。

另外,医院的口罩、防护服,这些医护人员必备物资也很缺乏。余追和同事现在穿的就是防化服,而不是防护服。防化服没有透气性,常常穿上十分钟左右就全身湿透。而护士们更是不易,穿着这种防化服在里面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


面对疫情,我们普通大众应该如何做?


第一个就是不要恐慌。目前死亡的病例主要还是老年、有基础病的患者。而近期,高龄患者也有陆续康复出院的。要坚强,要有正能量,如果每天都灰心丧气、提心吊胆,免疫力会更加不好,所以保证良好的情绪,心态和心情很重要。

第二个就是睡眠。一定要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第三个就是饮食。饮食一定要好,要有充分合理的营养。第四个就是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房间保持通风,出门戴口罩。

从2019年12月29日到2月以来,余追只休息过一天,还是因为开学会的年终总结会。长时间的高强度、超负荷工作,顶着巨大的压力,余追依然精神饱满地坚持着,余追希望大家的内心里也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要坚强!相信一定会战胜病魔!


关注"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武汉大学官微

图片来源于:武汉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