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白大褂,他是病区最资深的专家;脱掉白大褂,他是病区最年长的病人。今年11月,因中风在病区接受康复训练的他,每天早上会先在病服外套上白大褂,以一名医生的身份参加完疑难病例的会诊后。随后,再身着病服,做回病人接受治疗。这位老人,今年84岁,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康复科专家田辅友。
12月16日上午8时许,正是医院医生查房时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康复科病房里,查房的"白大褂"队伍里,有一位年迈老人的身影,便是田辅友。他坐在轮椅上,由年轻医生推行,询问患者病情时,便立马挺直了腰板,听得格外仔细,一遍看着片子,一边说出自己的诊疗意见。
此刻的田辅友,身着白大褂,大褂底下是一件蓝色条纹的病号服。"田教授,您帮我看看吧,这腰疼老好不了。"74岁的张奶奶躺在治疗室,见到田辅友来查房忙打招呼。她说,上周在家端脸盆倒水时,不慎闪到了腰,当时就腰疼得受不了。在家观察了两天不见好,张奶奶住进了医院按摩、理疗,治疗数日后症状虽有所缓解,但仍未完全康复。
田辅友指导年轻医生按摩手法
"我来看看。"在三位青年医生的搀扶下,田辅友颤颤巍巍地从轮椅上起身,一步一步挪到病床前。他笑着说:"别看我腿上没力气,手上可有劲得很"。仔细检查过后,他伸手往张奶奶腰部穴位上一点,张奶奶不禁"啊"的叫出声,"对对,就是这种电流感"。
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张奶奶就曾找田辅友看过病,"他的指上功夫非常了得,点穴瞬间一股电流直达足底,过后却感到浑身松快"。张奶奶说,自田辅友以后,她在其他医生那里再未寻觅到这种触电感。没想到此次重逢,田辅友竟是以病友的身份为她看诊。
今年6月份,田辅友腹痛难忍,检查后证实是胃癌,随即接受了胃部大部切除术,只保留了四分之一的胃。术后的长期卧床对老年人来说凶险异常,7月12日至8月1日,田辅友在住院期间接连三次中风。
第三次中风后,田辅友右侧肢体瘫痪,失语。待病情稳定后,随即转入骨科康复科接受后续治疗。骨科康复科主任田峻,是田辅友的儿子。经过两个月的肢体功能训练、呼吸训练和语言训练,田辅友的恢复情况非常理想,但情绪却始终处于低谷。田峻说,父亲65岁退休后,仍在家坚持为病人看诊,此次病倒后离开他所热爱的事业,他觉得自己"没有用了",内心很失落。
为了帮助父亲振作起来,田峻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未能凑效。直到有一天,他注意到父亲脸上又有了笑容,观察之下才发现了父亲的"秘密"——父亲私底下在悄悄地给"病友"看病。
一位50多岁的阿姨做家务时,刚直起身就动弹不得了,被送入康复科接受治疗。起初,田峻认为患者是闪了腰,但治疗却收效甚微。田辅友为其检查后特地提醒儿子,"患者骶髂关节有问题"。田峻忙来到患者床前仔细一摸,患者骶髂关节果然有问题。找准了问题的"靶点",这位阿姨的病很快就康复了。
"既然老爷子想做这件事,病人也认可他,不如就大大方方地看。"田峻说,在他的安排下,父亲每天上午在病号服外穿上白大褂,带队参与疑难患者的会诊。田辅友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发挥余热,一面给病人看病,一面将自己看诊的经验教给年轻医生,这两个愿望得到了满足,他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
田峻介绍,父亲田辅友十几岁师承武术名师,擅长太极拳、通臂拳、易筋经等。1958年,他被推荐进入中医院校,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他将武术中的一些手法融入治疗中,比如"以指代针",通过点穴将手上的力道层层透达,"深至骨头,远达脏腑"。
针对中风瘫痪患者的肢体无力,田辅友将武术中的"撑筋拉骨"的方法运用至康复训练中,帮助患者主动或被动牵伸,"这实际上和现代康复中的牵伸疗法不谋而合"。
1985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成立骨科康复科,田辅友既是建科元老,又是第二任科主任。他很乐意将自己毕生所学交给年轻人,手稿装满了两个高三四十公分的箱子。从退休直至79岁,他一直坚持为病人做治疗,多的时候一天要看二十多个病人。如今,儿子田峻已从父亲手中接棒前行,孙女也在学习中医。
"肘关节是个硬骨头,蛮力按摩很容易使患者受伤,要把毛巾或枕巾对折两下垫在下面,按压的时候患者要找到那种酸胀感。酸胀过后,要感觉舒服。把这些简单的按摩方法教给患者家属,在家里就可以经常做"。
住院期间,田辅友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看诊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和病友家属。他坦言还有很多事想做,却感到力不从心。"能给病人看病是最幸福的事,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当下,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勤于动脑,不断进步"。
关注"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图文素材来自: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