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聚焦:6位院士同讲,湖北最"奢侈"课堂,至今已22年!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被誉为"最奢侈基础课"。这门课始自1997年9月,由宁津生院士倡导设立,目前授课团队由6位院士、4位教授担任 。12月5日,《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这些学术"大咖"22年来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他们不仅悉心讲授专业知识,还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传承坚韧的科学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缘 起:"最早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

那年,军训还没结束,张镇驿就和几个同学"密谋"转专业——他们刚考进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时,以为测绘既枯燥又难学,不是在路面上布置一个又一个的水准点,就是扛着水准仪,顶着大太阳在野外搞测量。

可当听完"测绘学概论"第一堂课后,张镇驿就改变了主意。

"测绘是什么?测天绘地!"宁津生院士的开场白简短有力。"宁院士从测绘学是什么讲起,一直延展到测绘在海陆空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前景。"一节课下来,张镇驿若有所悟,"原来,卫星导航、全息影像这些高大上的科技应用,都离不开测绘这个'土专业'。"如今,张镇驿不仅没转专业,还因成绩优秀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成为测绘学院导航工程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宁津生院士与本科生交流

"当时新入学的本科生里,十个有八个第一志愿报的不是测绘专业,其中又有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宁津生掰着指头数,"最早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中全说:"虽然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第一,但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往往不足半数。"

测绘学科及行业长期不为普通人知晓是不受考生热捧的外因,而内因,则源于上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正处于发展转型期,以往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严重落后于学科发展,迫切需要教学改革。

1996年,宁津生提议:由校内几位院士一起为大一新生开一门基础课,讲清楚测绘遥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学科前景和未来出路。第二年,《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22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宁津生因身体状况欠佳,将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手中。

院士合影,左起张祖勋、刘经南、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龚健雅。

"这门课犹如为测绘学这片'景区'绘制了一份导游手册,让新生畅游其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李建成说。聊起"院士课",测绘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刘美琴感慨:"你所用教材的编写者就站在讲台前给你讲课,享受这种待遇的本科生,放眼全国也不多吧?"

李建成院士

绝 活:"听课就像'追剧',听完一节想听下节"

张镇驿还记得第一次听刘经南院士讲课时的情景——

"测绘的本质就是研究时空问题,你从哪里来?你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既是哲学家问的问题,也是保安问的问题。"学生哄堂大笑,谁知刘经南继而正色道,"这同样也是导航研究的问题。"

院士讲基础课,魅力不一般。为让学生爱听、听得进去,院士们认真备课,不敢懈怠。

"一到开学时间,我的精神就紧张起来。"每年秋季学期开课前,龚健雅都要组织新生座谈交流,力求在课堂上用有意思的理论热点、技术应用回答同学们的种种疑惑。

院士讲课,课上有"绝活"。院士们不照本宣科,而是变着法地讲好测绘故事。

张祖勋的课就很"好玩":为让学生感知摄影测量,他把自己拍摄的张家界风光照带到课堂上,办了个小型"摄影展";现代测绘技术发展迅猛,他把无人机带进教室,边演示边讲解。还有一次,他把学生拉到室外,现场演示低空无人飞艇的操作。

虽已年逾八十,宁津生却是位时尚达人,年轻人爱玩的手机应用他都玩得转。前些年,他还在教学一线用电子潮品演绎测绘科学,用网络新媒体与学生进行课上学习、课后互动。

李德仁最会"卖关子",调动学生情绪,启发创新思维:把摄像机放到飞机上进行测量,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放到卫星上呢?随着提问渐次深入,课堂上不时有人"交头接耳"。见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李德仁顺势引入讲课重点,"学问就藏在我们今天的讲授里,请看摄影测量……"

这样的上课方式,在校园里"圈粉"无数。如今,"院士课"堂堂爆满,选课和旁听的学生已扩大到校外,上课需动用全校最大的教室。要求转专业的学生也少了,每年还有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主动申请转入测绘专业。张镇驿笑言:"听课就像'追剧',听完一节想听下节。"

传 承:"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没什么新鲜,只是回归大学教育的初心"

院士讲基础课,22年不间断,背后自有缘由。"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学是根。在武大测绘学院,这是代代传承的理念。"张祖勋说。

在"测绘学概论"的课堂上,院士们常常提及自己读书时的老师。当年,这些我国现代测绘学的名家也都亲自为本科生授过课。

1955年,国家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等院校的测量专业集中,汇集大部分测绘专家和师资,统一调拨测绘教学科研设备,创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次年9月,同济大学测量系大二学生张祖勋随系离开上海,来到珞珈山南麓这片荒草丛生的土地,成为新校第一批学生。而他的师兄、刚刚毕业的宁津生,则和班里28名同学一起成为新学校的助教。

1956年,建校初期校园教学楼旧貌。杨振涛供图

"当时学校名师云集,仅国家一级教授就有夏坚白、王之卓、金通尹、陈永龄、叶雪安5位,还有李庆海、纪增觉、顾葆康等。"张祖勋回忆,当时夏坚白开设大地天文学课,带动一批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课,还经常到学生宿舍辅导答疑。

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测绘三杰"与夫人合影,后排左起王之卓、夏坚白、陈永龄。

数十年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历经撤销、复建、更名、合并,但名师讲基础课的传统未曾中断。在名师们的悉心培养下,学科人才辈出,相继培养出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多年来长盛不衰,靠的就是传承的力量。这种传承,是理念、风范等深层次传统的延续。"2017年,张祖勋向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捐赠100万元,设立"教书育人奖",奖励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以鼓励传承优良教风。

李德仁也在传承。1985年从德国留学回来后,李德仁一口气给本科生开设了3门课,给研究生开设了1门课,还编出3本教材。现在,他又开始准备给一年级的硕士生开设基础课《当代地球空间信息学原理》。"大学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学,其次才是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没什么新鲜,只是回归大学教育的初心。"

六院士获2017"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称号

把最好的教师放到教学第一线。刘经南于2003年至2008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时即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动优质资源向本科生倾斜。

如今,"高教大计,本科为本"的理念与实践在武大不断深化。李建成介绍,除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开课外,2017年底,武汉大学还投入2000万元作为公共基础课奖励课酬,提升教学为主型教师的酬劳,同时将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单列,单设聘任指标进行专项评审,引导一线教师投入教学。

情 怀:"院士们的事迹和讲授已经成为别具一格、深受欢迎的思政教育资源"

名师上讲台,学生听得认真,被"有趣"的专业内容吸引,更被老师们的"行为世范"所感染。

王之卓、李德仁、龚健雅"三代同堂"的故事,在课堂内外传为佳话。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导师,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龚健雅的导师。师徒三人都曾赴海外留学,也都选择学成归国。

龚健雅(右一)与三位导师王之卓院士(右二)、李德仁院士(左一)、丹麦技术大学Jacobi教授。

"那时有些人出国不归,我夫人常写信勉励我,学成归国才是正道,自己国家不强大,个人生活再好也会被人瞧不起。"上世纪80年代初,李德仁到德国访学,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不久之后,他收到夫人来信,"学校下学期的课表已经排好,学生就等着你回来上课呢。"

得益于李德仁的推荐,龚健雅1988年到丹麦留学。留学期间,龚健雅科研业绩显著,好几个机构都向他发出邀请。这时,龚健雅收到李德仁的来信,"我正在看欧洲杯足球赛,各国的球员都是回祖国参加比赛的,你也回国参赛吧。"1990年10月,龚健雅选择从丹麦"回国参赛"。

除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还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时隔多年,张祖勋常在课上讲起王之卓先生对他的唯一一次批评,"当时先生交代我编一个程序,因对这块并不擅长,我就以忙为借口拖延了几次。先生严厉批评我说,'人,不怕慢,就怕站' 。"源于这份严谨求实,张祖勋十四年磨一剑,研制出全数字化自动测图软件,目前已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

王之卓和学生们在一起

在"测绘学概论"的课堂上,每位院士至诚报国、攻坚克难的故事,在讲述测天绘地的事业时娓娓道来,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

看到一位位院士站上讲台、悉心讲授,李星星心里燃起了"星星之火"。正是在"测绘学概论"的课堂上,2004年从物理专业调剂到测绘学院的李星星推开了测绘工程学的大门,本科时期就参加了国家级的测量软件大赛,一路成长,如今已是测绘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李星星同年入学的丁浩,刚入学时对专业"三不知"——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要学什么,不知道以后能做什么。但他不曾想到,十余年后会成为测绘学院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教授。而理想的"萌芽",来源于宁津生讲授的《测绘学概论》课,"当年的情形依稀如昨,课后回到宿舍心情亢奋,感觉突然发现测绘学科和许多国计民生问题都有很大的关系,我可以做一个有用之人。"

"可以说,院士们的事迹和讲授已经成为别具一格、深受欢迎的思政教育资源。"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邹进贵说。

"不求精深,只求概览,具体知识则'且听下回分解'。"在李德仁看来,他们的讲授重在启发引导,既授"鱼"也授"渔",让学生看到高山,也让他们知道高山可攀。丁浩书柜里珍藏着的"求真务实"四个字,是宁津生院士所写。在院士们的感召下,这些"务实"的新一代武大人,正奋力攀登新时代科研"求真"路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


关注"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武汉大学官微

图片来源于:武汉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