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神仙夫妻":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工作于同一单位,还携手创造"革命性发明"!

1996年11月21日,国家科委成果办在京举行"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汇报会。"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是一种用于防止雷击或消减雷电流幅值的直击雷防护装置,由于具有中和、限流、保护角大等特点,消雷效果明显。 此项研究获得了中、日、美专利,列入了国家标准,并被国内外广泛应用。日本专家堀并称之为"中国式消雷器",新加坡防雷委员会主席刘亚财称之为"革命性的发明"。而该项技术正是由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解广润、陈慈萱夫妇研制。他们不仅是伉俪情深的夫妻,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佳搭档。

解广润、陈慈萱夫妇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一起到武汉大学参加工作,在珞珈山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一生献身教育与科研,在古稀之年,依然情系后学;他们相扶相伴,携手共度60多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雷公电母"。

情定清华园,携手一甲子

"给慈萱同志:在科学道路上是没有平安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攀登上不畏劳苦不畏险阻的人,才有希望攀到光辉的顶点。谁只要肯认真地去做,就可以有很多成就,就能够出人头地。愿共勉之。"

这段写在照片背面的文字,是解广润写给陈慈萱的第一封"情书"。虽然时隔60余年,但提起这封"情书", 陈慈萱依然满是幸福与感动。 "正是这段话,让我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一直在事业上不懈追求!"陈慈萱说。

解广润和陈慈萱是清华大学同系不同级的校友。谈起两人相差了三个年级的姻缘,解广润说:"朱镕基算我们半个媒人啊!"原来,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解广润与朱镕基是同班同学。1950年冬天,为了声援抗美援朝,清华学生停课到农村做宣传,表演花鼓戏等。但当时学校女生很少,为了演出需要,时任校民间歌舞社社长的解广润找到班长朱镕基,请他到低年级借调一些女生来帮忙。

陈慈萱就是当时借调来的女生之一,她和解广润分到一组,排练新编《凤阳花鼓》,由此相识。从农村回学校后,解广润经常约陈慈萱到图书馆自习,随着两人的慢慢接触,彼此互生了好感。

而那个时代正逢朝鲜战局日渐紧张,热血沸腾的解广润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报名后,解广润鼓起勇气找到陈慈萱表白,倾心解广润已久的陈慈萱爽快地答应了。后来,由于国家要求理科生不能上战场的原因,解广润没能参军,但却如愿成为了陈慈萱的男朋友。

1953年,解广润在清华大学提前一年研究生毕业,去了哈工大工作。陈慈萱随后也来到哈工大读研究生。1954年,在哈工大的集体婚礼上,两人终成眷属。1965年,夫妻俩又同时调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开始了在珞珈山的科研历程。

致力消雷电,勇攀科研峰

一直以来,如何预防雷电都是科研界的一大难题。作为电力专家,解广润和陈慈萱把目光瞄准了这座科研界的高峰,决心研制出高效的防直击雷装置——消雷器。

在研究了中国古代砖石、木塔很少遭到雷击的原因后,夫妇俩通过分析现代雷电测量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数字演算,使用每秒1亿张的特高速摄影,得到几千个数据。1978年,他们研制出了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

实践证明,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实验室消雷电流比美国多短针消雷器大46倍,保护面积比避雷针大10倍,而且具有能消灭上行雷及下行雷的主放电阶段这两大功能,可将雷电流限制到原值的0.4%左右。

除了在电力理论研究领域遥遥领先国外,实际应用中,解广润夫妇也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1972至1974年间,解广润在发、变电所接地问题的四项研究中,采用了新的分析公式,在大中型地网建设中可节约钢材50%。经解广润领导研究的高压电缆护层过电压保护成果,已列入我国规程及CIGRE的国际标准。新方案不仅使设计工作简单,而且可使过电压降低2/3,提高电缆送电容量60%,每年每公里可节约能耗90万千瓦小时。

多年来,夫妇二人同心协力,为雷电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也收获了"雷公电母"这一亲切而特殊的称呼。

夕阳红似火,纂书励后学

这对珞珈山上的"雷公电母"夫妇,直到退休后,依然倾心后学和教育事业,想把毕生所学全力交出。因此,他们一起编写了《开启智慧的钥匙》一书。

书中不仅谈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习心态、劳逸结合、记忆方法、眼到心到等内容,甚至连学习时的姿势都有讲究。二老不仅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后辈该怎么做,而且从科学角度做出了详细地解释,令人心悦诚服。

2004年,陈慈萱主持了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型专业平台课教材《电气工程基础》的编写工作。年逾70的她兢兢业业,在教材主编过程中多次召开编写会议,明确了该课程的先行和后续课程,详细制定了编写大纲。由于编写人员较多,教材的统稿工作十分繁重,从名词、符号和用语习惯的统一,每一章、每一节她都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在得知《电气工程基础》一书是许多毕业学生的离校携带首选教材时,陈慈萱十分欣慰。

为了创作和平时的讲学方便,陈慈萱在古稀之年学会了在电脑上对文稿进行编排、批注和修改;学会了公式编辑器的使用以及图形、表格和PPT的制作,真正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教师风骨。

"漫漫科研路,唯有爱与专注同行"。这对科学家伉俪,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在电力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是执着的追求使他们发现了彼此,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投身科研的热情、融合一体的家国理想。

关注"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武汉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