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齿伶俐莫恶语,小乘大乘无抵触,彼岸花的故事

2020-07-26   善知

原标题:口齿伶俐莫恶语,小乘大乘无抵触,彼岸花的故事

生活中扰乱清净心的烦恼事很多,佛以智慧来化解烦恼,使众生得到开悟从而回归清净之心。通过学习理解,可以指引我们走正确的道路,逐渐改变我们的内心,断除一切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佛也是通过种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经、律、论”各种典籍让世人学习,传下各种法门让世人修行,从而世人才会真正弃恶扬善,让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成就佛果。

善颜善语善心地 口齿伶俐莫恶语

从前,在广严城一次大节日时,五百个渔夫在众人的帮助下,费尽全力捕到了一条庞大的摩竭鱼。这条鱼形状怪异,有人头、马头、象头、牛头等,长着十八个头、三十六只眼睛。大家见后觉得特别稀有,辗转相告,引来了众人的围观。

这时,佛陀也带领诸位比丘来到河边,以神通加持摩竭鱼回忆起前世,讲说人语:原来,此鱼在人寿两万岁的迦叶佛时期,名为劫比罗,其父是位外道婆罗门,学识渊博、智慧超群,除佛的声闻弟子外,再无有出其右者。劫比罗长大后,父亲临终前嘱咐他:“我去世后,你去诸大辩论场所都无须疑惧,但唯有迦叶佛的声闻弟子,因彼宗甚深难测,世论不能折服,俗智难以了知,千万不要跟他们辩论,否则难以取胜。”

后来,国王有一次举行大型辩论赛,劫比罗技压群雄、大获全胜,保住了国王先前赐封给父亲的封邑。母亲因顾虑佛的声闻弟子会辩败劫比罗,现有的封邑仍可能失去,就要劫比罗不顾其父亲的遗嘱,去与比丘们辩论。劫比罗前去试探,结果发现无力折服比丘。母亲便让他出家,待学完三藏佛法后,再与比丘们辩论。

劫比罗遵母命出家后,广学三藏,成了大法师,辩才无碍。这时母亲催促他摧伏佛的声闻弟子,劫比罗说自己只精通教理而未证圣果,而其余比丘教证俱通,势必难以摧伏。但母亲仍再三坚持,劫比罗无奈只好登上法座,初说正法,后说邪法,结果遭到诸比丘呵责。母亲见后心生一计,让劫比罗再次说邪法,被比丘们呵责时,口出恶言咒骂比丘,比丘们听到咒骂必定默然不答,这时围观的人便会以为比丘辩败而无法作答。

劫比罗天性孝顺,因而再次辩论时,按照母亲的要求,在理屈词穷时,咒骂比丘们为马口、骆驼口、狮子口等,这时部分比丘果真闭口不言,大家就以为他辩赢了。(一般来讲,脾气特别不好的人骂人时,智者谁都不会搭腔。)事后母亲大喜,让劫比罗还俗回家。但劫比罗因在僧团中呆了很长时间,对佛法已生起信心,故不愿回家,并发愿在生死轮回中,再莫遭遇如此恶知识母亲。然而,因他恶口詈骂僧众,命终后堕为摩竭大鱼,感受了无量的痛苦。

还有,过去一位比丘尼,称呼其他比丘尼为“母狗”,结果自己五百世生为母狗。这个故事出自百业经,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城中有一条母狗,它前世是迦叶佛时期的比丘尼,讲经说法非常厉害,得到的供养也特别多。后来,她发心将所得的财物供养僧尼二众,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有一次,她遇到急事请僧众帮忙,但大家诵经很忙,不能舍离善法去帮她。于是这位比丘尼心生嗔恨,口出不逊道:“我平时对你们以财供养,事事关照,可我遇到急事,你们谁都不肯帮忙,一点良心也没有,简直像母狗一样!”由于她恶口谩骂僧众,最终五百世中都转为母狗。诸如此类的实例多之又多。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护持别人的心很重要,与此同时,口里也不要说恶语。受十善戒经中云:“若能不恶口,是名大丈夫,人中端正者,一切皆乐见。”

有些人口齿伶俐、吹毛求疵,大家都不敢接近他,一接近的话,要么说你的缺点,要么说你的过失,赞叹的词基本上没有。这种人说过失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什么词都会用,而一讲起功德就噤若寒蝉,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平时在说话时,要和和气气、温文尔雅,尽量不要说很难听的语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菩萨显现上跟凡夫一样,有病有痛苦,平时也要吃饭走路,根本看不出哪些是菩萨、哪些是凡夫,因此,我们理当对一切有情都观清净心,宣说称赞他人的功德。不然,如果对一位菩萨妄加诽谤、恶语中伤,这比杀害三界众生的罪过还严重。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也说:“诽谤菩萨之罪业,较杀三界有情重,发露忏悔无意罪。”

小乘大乘无抵触

赤松德赞国王供养了一个黄金曼达坛城给伟大的莲花生大师,然后说:真是奇异呀!殊胜的上师,我恳请您教导一些可以揭示出小乘和大乘并无抵触的修持之道。

上师答复说:奇异哉!伟大的国王,一再以具有福德的暇满人身而生为国王,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此,要好好统理佛法王国,这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会设立严峻的规则来管束世俗的种种活动,但这会对一切众生带来伤害,因此培养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会以极大的爱恋心珍视这个虚幻不实的身体,但是,死亡到来的时间其实是不确定的,你的白发和皱纹,就是死亡的征兆,因此,要生起厌离心,要努力学习疗愈之道,即修持佛法,这点非常重要。

让我们得以进入解脱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与谦逊心,并避开恶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损伤律仪,这是很重要的。

有情众生是悲心的对境,因此,在面对新认识的人们时,要摒除偏见。要带领你所有的随员、臣民和亲属走向佛法,并支持他们,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怎样也不可能积蓄“充足”的用品,好比食物和财富等等资具,因此,要让这些资具为佛法所善用,不要让它们变成仇敌和鬼魔的食粮而浪费了。

没有信心和虔敬心,我们便领受不到口诀的心要,因此,要以信心、虔敬心和信赖来崇敬和承事传承上师,这是很重要的。

上师能为你揭显你自身即具有的佛果之智,因此,要向持有口耳传承的上师请求口诀,并用口诀加以实修,这是很重要的。

你若是让自己的身、语、意维持凡夫平庸的状态,那是领受不到加持的,因此,要专注保持自己的身即是本尊,语即是咒语,意即是超越概念的本然境界,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总是从事凡庸的行为,那么你的身、语、意将会在这些世间经历中变得狂野不驯,因此,要善巧地舍弃恶友,不离于山间闭隐,这是很重要的。

你的父母、兄弟、儿子与配偶皆如同过客一般,你们不会一直相聚不离,因此,要舍弃贪着、要节制女伴,因为这是轮回的根源,这点是很重要的。

此世一切的成就、名誉和声望,是散乱与障碍的成因,因此,要舍弃对此世的全神贯注,并与世间八法完全断绝关联,这是很重要的。

你现在所有的体验,各种不同的快乐与苦痛的感受,都是肤浅与不真实的,因此,要认出一切显现与存在的现象,都没有所谓“独立的存在”,它们就像是神奇的幻相与梦境一般,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心就如同一匹未驯服的马儿,狂野地奔跑在它欢喜的任何地方,因此,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觉察与良知,这是很重要的。

无法被精确指出方位的自心本性,其本身即是本然俱生、自生自存的本觉,因此,要深入观照自己,并认出你的本性,这是很重要的。

想要紧握住心的时候,(会发现)心并不持续,因此,要由内在去放松身与心,同时保持对自心本然境界的觉知,这点非常重要。

一切减损和增建都是心念的双重迷妄,因此,要放松那繁乱衍生的种种思想活动,同时让心念于其本然境界中解脱,这是很重要的。

一切求取成就的努力和企图被野心的绳索系缚着,因此,要让你的想法于原处清净,远离蓄意努力与野心,这是很重要的。

心怀希望或恐惧时,是不可能成就佛果的,因此要确信,自心的空性与无生本质超越了“要获得佛果”和“会堕入轮回”此两者,这点是非常重要。

奇异哉,仔细听啊,国王!你若能这样去修行,就不会觉得大乘和小乘之间、密咒乘和性相乘之间、或是因乘和果乘之间,有着任何矛盾抵触。因此,伟大的国王啊,将这点牢记于心吧。

伟大的国王,在这个时代的终末,你将切断再次投生的相续之流并结束轮回。佛果的本觉将于你内心展现显露,你将不停息地成办众生的利益。将这些教法当作珍贵宝藏一般埋藏起来吧! 听闻了这则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双融合一的建言之后,国王十分欢喜,做了许多的顶礼与绕行,并且洒了许多金粉。

以上即是有关重要建言的口诀,它与所有乘别都无有矛盾抵触。

宝藏印。 埋藏印。 嘱咐印。

彼岸花的传说

曼珠沙华——红色彼岸花­

曼陀罗华——白色彼岸花­

彼岸花花语:分离,悲伤的回忆­

佛经记载“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关于彼岸花,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以前有两个人名字分别叫做彼和岸,上天规定他们两个永不能相见。他们心心相惜,互相倾慕,终于有一天,他们不顾上天的规定,偷偷相见。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见面后,彼发现岸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而岸也同样发现彼是个英俊潇洒的青年,他们一见如故,心生爱念,便结下了百年之好,决定生生世世永远厮守在一起。­

结果是注定的,因为违反天条,这段感情最终被无情的扼杀了。天庭降下惩罚,既然他们不顾天条要私会,便让他们变成一株花的花朵和叶子,只是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生生世世,花叶两相错。­

传说轮回无数后,有一天佛来到这里,看见地上一株花气度非凡,妖红似火,佛便来到它前面仔细观看,只一看便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佛既不悲伤,也不愤怒,他突然仰天长笑三声,伸手把这花从地上给拔了出来。佛把花放在手里,感慨的说道:“前世你们相念不得相见,无数轮回后,相爱不得厮守,所谓分分合合不过是缘生缘灭,你身上有天庭的惩罚,让你们缘尽却不散,缘灭却不分,我不能帮你解开这惩罚,便带你去那彼岸,让你在那花开遍野吧。­

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过地府里的三途河,被河水打湿了衣服,而那里正放着佛带着的这株红花,等佛来到彼岸解开衣服包着的花再看时,发现火红的花朵已经变做纯白,佛沉思片刻后说:大喜不若大悲,铭记不如忘记,是是非非,怎么能分得掉呢,好花,好花呀。佛将这花种在彼岸,叫它曼陀罗华,又因其在彼岸,叫它彼岸花。­

佛在三途河上,被河水褪色的花把所有的红色滴在了河水里,终日哀号不断,令人闻之哀伤,地藏菩萨神通非常,得知曼陀罗华已生,便来到河边,拿出一粒种子丢进河里,不一会,一朵红艳更胜之前的花朵从水中长出,地藏将它拿到手里,叹到:你脱身而去,得大自在,为何要把这无边的恨意留在本已苦海无边的地狱里呢?我让你做个接引使者,指引他们走向轮回,就记住你这一个色彩吧,彼岸已有曼陀罗华,就叫你曼沙珠华吧。­

从此,天下间就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彼岸花,一个长在彼岸,一个生在三途河边。话说又过了很多年,天下有两个很相爱的人,可是有一年,男的在出外办事的时候不幸遇难了,他来到三途河边,看见满眼的血红,心里哀伤无比,他痛哭道:“我不要轮回,我要回去找我的妻子,她还在家里等我。”他跌跌撞撞的来到孟婆这里,喝下忘情汤前,他问孟婆,为何天下诸般,最后这汤独要人忘情。孟婆笑而不语,只是要他快喝,他呆呆的看着汤,说:“人都要忘情,我偏不忘,轮回后,我要去找我的妻子。”­

男人的妻子得知他的死讯后,悲痛绝伦,几度寻死都被男子的家人救了下来,最后女子答应不再轻生,但是要终生守寡。男子的家人一来看她性格刚烈,怕旧事重提,又要徒惹她伤心,二来念她有心,便暂时答应了她,等她情绪稳定后再劝她改嫁不迟。就这样,女人便在男子家继续住了下来,靠缝补为生。­

又说这男子轮回后,还真重新生在他和女子一起生活的小镇里,光阴飞逝,不知不觉二十年过去了,一天他出门经过女子守寡的门前,感觉到心里怪怪的,便停下来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刚好被女子迎面看见。轮回后,这男子的相貌气质均已完全变了,可是女子一看见他,眼泪就哗哗的流了下来,她走到男子面前,说了一句:“你来找我了。”便昏倒在地。男子一看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女人倒在自己面前,赶忙吓的逃离了那个地方。­

后来这个女的重病不起,到死前翻来覆去的说什么,但是声音太小,没有人听清楚过,所以也没有在意,这女子最后滴下两行血泪,一命呜呼了。女子来到地府,看见孟婆,突然很轻的问她:“老婆婆,以前是不是有个男子在这里告诉你,他不会忘记我,一定会回来找我?”孟婆点点头。

女子心疼非常,哽咽道:“那为何他回来却不肯认我,哪怕他跟我说句话,在我临死前来看看我也好呀。”孟婆拍拍她的肩膀,说:“你们很相爱,我很欣赏你们的勇气,这样吧,二十年后答案来临那一刻,我答应让你看看,只是这之前你无法转世,要在这里受苦二十年,你愿意吗?”女子说:“我愿意,不看见那个答案,我放不下对他的爱,即使投胎转世,也要心痛一世。”这女子于是被孟婆安排给彼岸花锄草,其实本无草可锄,但是女子的眼里满岸是草,锄了又生,永远锄不完,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二十年后,孟婆把她带到轮回门前,说:“你站在这儿看着,但不要说话,你等了二十年的人,要来了。”女子激动的站都站不住了,好不容易平复下情绪,紧张的站在那里等着她爱的人出现。终于他走过来了,原来他得了病,没有治好,四十出头,又死了。他走到她和孟婆面前,孟婆把忘情水递给他,他拿起就要喝,女子急了说:“你忘了你说的话吗?”男子看了她一眼,把手中碗里的水一饮而尽,接着走进了轮回门。­

孟婆看着失魂落魄的女子,说,爱情是什么?不过一碗水罢了,你也喝了吧,能不能忘掉不是你说了算的,有今生,没来世,纵然你记得,他若忘了,跟真的忘记又有什么不同?­

佛曰:­

梵语波罗蜜­

此云到彼岸­

解义离生灭­

著境生灭起­

如水有波浪­

即名为此岸­

离境无生灭­

如水常流通­

即名为彼岸­

彼岸无生无死­

无苦无悲­

无欲无求­

是个忘记一切的极乐世界­

而有种花­

超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生于弱水彼岸­

炫灿绯红­

那是彼岸花­

彼岸花开­

花开彼岸­

花开无叶­

叶生无花­

想念相惜却不得相见­

独自彼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