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寄托(18):从煤油灯到电灯——一位70后电力人的记忆

2019-07-24     乐亭故乡人

作者:秋水长

来源:乐亭故乡人网站/博客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偏僻的村子离城市很遥远,进步的也很缓慢。

直到各个村庄开始架线,一红一绿的两根线并行接到屋檐的下面,然后引入室内,才有了电灯的影踪,知道了这个世界还有电这个看不到摸不着,却能带来光明的东西。

那是一个电灯和煤油灯等并行的年代,由于电力资源缺乏,供电设施的可靠性差,很多个夜晚都在停电,那时最大的盼望就是每天都能有电,虽然没有电视以及其他的用电设施,能享受15瓦灯泡就已经很不错了,用到30,50瓦就显得有些奢侈。

生于七十年代,住的相对边远,很多的感觉都是不同的。亲身经历农村生产制度的变革,从全村人一起劳作到土地承包到户,从编号分粮到自给自足,时代的变迁、政策的改革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随着人们生活所水平的逐渐提高,逐渐有了电视、电扇等家用电器,对电力需求也越来越广泛。

记得在刚上电校的时候,华北电力系统正在开展影响深远的9511工程,不拉闸、不限电成了华北人民的希望。

进入21世纪,电力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原来的网局管理,到今天的公司制改革,电力系统经历了由地域管理到集团公司管理,将现代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引入电力市场,电力事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电能质量、供电能力成了公司发展的硬指标。

记得当初很多的发电厂都喜欢将通往电厂的路称作光明路,而将厂区以内的路称作光源路,光明和光源名字的由来,昭示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渴望,同时凝聚着电力工人的许多承诺与希冀。电力事业就像一棵树,树枝伸到哪里哪里哪里就有光明,到了夜晚,大的枝杈是城市,小的叶子是乡村。将线路连接到每一个角落,山村、高原、沙漠,为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送去光和热,让他们摆脱贫困,拥有光明,是每一个电力职工最大的心愿。

为道路装饰明亮的缎带,为城市环绕璀璨的光环,让城市的夜晚变得和谐明亮,让乡村的夜晚更加静谧安详,有了电,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点亮世界,照亮人间,是每个电力职工,也是每个发电企业的职责和使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wVZ6GwBJleJMoPM0z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