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多孩子更机灵听话?管教无力,是因家长缺乏最关键的后果教育

2020-02-07     小皮育儿经


在这宅家的日子,家有孩子的家长多数都奔溃了,很多老母亲感慨说:平时不知道,宅家时间一长,这娃就现出了原型,整个二哈附身,拆家的本事大有长进,快顶不住了。

原以为在这难得清闲的假期延长的时间里,一定能跟孩子相处的其乐融融,母慈子孝,没想到才宅家十来天,家里就已经硝烟四起,鸡飞狗跳

A妈说:孩子呆家时间一长,就发现了更多的小秘密,自从第一次被发现了藏在柜子顶层的糖果盒,孩子开始对所有隐蔽地方感兴趣,叠凳子攀爬已经算小事,还学会了上天入地的本事,床下,柜子下,床头柜上,冰箱上层,都是孩子探秘的地方,每次我都被吓得胆战心惊。

B妈说:以前上学的时候,都是自己早起把牛奶热好端在桌上给他吃,现在好了,每天我跟他一起起床,结果热牛奶时非要自己端到桌上,而且一定要倒满了才肯,怎么说都不肯,我每天擦地上的牛奶都擦的吐血。

C妈说:家里已经成了孩子的游乐场,每个房间每寸土地都分布着他的玩具,行走在家里如同扫雷,中奖率简直不要太高。

孩子不听话已经几乎是所有妈妈的共识,有的家长表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不如打一顿效果来的好,受一次皮肉之痛,下次他再想做这件事时,一定会吓得不敢动手。

甚至有家长贴出了论据图表示自己所言非虚,有理有据。

只是暴力对待错误就真的有效吗?

事实上未必见的,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总是用粗暴的方式处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一直处于恐惧状态,他的思维多半是:妈妈在的时候我不能爬柜子上,因为会被揍,但是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就可以爬,因为没人来揍我。

当孩子将本该反省的过程停留在如何应对暴力,那么他也终将不会明白爬高处是因为容易导致自己摔伤,糖果吃多了会导致自己没食欲,容易出现蛀牙。

当然还有一类妈妈意识到了打骂的危害,不能来硬的,那就只好来软的,表示坚决对孩子实行“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于是开始说教。

  • “宝宝,这个糖果不能多吃哦,容易影响食欲,等下你会吃不下饭的。柜子这么高,爬上去很危险的,摔下来会痛的,不能爬知道吗。”
  • “XX,牛奶不能倒这么满的,桌子那么远,端过去的时候容易撒地上,擦起来很麻烦的,妈妈端/少盛一点知道吗。”

我们没有发飙,道理讲了,因果关系也说了。

孩子可能点头表示明白,下次不会再犯,或者说对不起了。

看起来这是个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了,双方俨然已经达成了一致。

但是,很多家长却会发现然并卵,前一秒刚说过我错了,我不会再做了,下次又在老虎屁股上拔毛!

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就容易让很多家长生出管教的无力感:我好声好气跟你说你不听,简直不知好歹,不给你点颜色瞧瞧,我看你是不会长记性的!于是也开始推崇暴力管教了。

《正面管教》上说:最有价值的养育工具是耐心,爱和智慧。

孩子做错事,废话不多说先胖揍一顿的家长,很显然与正面管教早已无缘,背道相驰,一骑绝尘而去。

而那些擅长讲道理的家长,虽然觉得自己已经在奉行“正面管教”的方法,但显然执行的还不到位。

有耐心,有爱,但没有智慧,而这个智慧也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让孩子亲自去体验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并承担相应的损失。

自然后果

所谓自然后果指的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比如不吃饭会饿,下雨不使用雨具会淋湿,小宝宝爬支点不牢固的高处会摔,能力有限的孩子端满杯的牛奶会撒等。

要想孩子“长记性”,就不能因为怕麻烦而阻止自然后果的发生,而是应该任其发生,从而让孩子在自己的错误行为中体验到后果进行反省,但在使用自然后果时,家长应注意3点:

1.不借题发挥,明确告知认知

孩子犯错后,很多家长会这样:我早就跟你说过不能怎样,现在知道了吧,活该!跟你说就不听,怎么有你这种这么倔/笨的孩子……

刻意的挖苦和责骂其实就是发泄家长的情绪垃圾,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会让孩子陷入羞辱、痛苦和不被爱的境地,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甚至家里容不下他。

他的全部身心都在承受家长的责备而不是感受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责备同样还会延续到生活中,比如被别人欺负了/受伤了/发生了什么事不敢跟家长诉说,宁愿自己承担。

与其说一百句废话,不如就讲一句大实话:饭前多久不能吃糖,牛奶太满不能端,小孩不能爬高。

2.表达情感和认知

既然跟孩子达成了一致允许孩子不吃饭,那么在自然后果来临时,家长也可以适当的表示自己的同情,让自己与孩子产生共鸣,把自己变成孩子心理上的同盟。

“我知道你饿了肯定很难受,不过相信你一定会说到做到的,我们一起等着晚餐的到来吧。”

“我知道你牛奶撒了也很郁闷,不过既然撒了只有半杯了,那也只能喝半杯了,明天的时候可以尝试分开两次倒,相信你能喝到更多牛奶的。”

3.亲自承担后果,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推崇软教育的有些家长会发现,跟孩子讲道理看似有用,但效果并不持久,下次面对同样的事情,孩子依旧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于是他们就会怀疑是不是跟孩子讲道理是一种愚蠢且无效的行为?

其实并不是讲道理无效,而是明白道理和规范行为之间,还差了一个承担后果。

就像孩子可能明白不吃饭会饿,但是如果在他饿的时候你因为心疼,在说教之后直接给他上了一碗饭,那么他就无法感知原来饿是多么难受一件的事,反正饿了就能马上吃,那么我正餐不好好吃饭又有什么关系。

再比如你想让孩子不要端满杯的牛奶,这边在说教,这边又担心半杯的牛奶无法满足孩子的每日需求,再给他满上另半杯。

说的再多,不如少做,把话说明白就好,其他后果就交给孩子自己处理,只有真真切切体验到了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孩子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指的是需要大人的干预,由大人决定给孩子制造哪种后果才能让孩子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他学会思考和进行有效行为。

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你可以把他的玩具踩坏或打扫时扔掉,以此警醒他在玩完玩具后需要收拾干净;

比如孩子非要在能力有限下端着满杯的牛奶摇摇晃晃,那么在牛奶撒后,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收拾整个残局,若不收拾,你还可以“不小心”将他心爱的玩具/衣服掉落,告诉他因为不收拾这些牛奶,他又多添加了一份损失。

同样,在行使逻辑后果时,也需要注意3点:

1.预知后果

《正面管教》上说,试图保护你的孩子避免犯任何错误,对于孩子学会适应并发展能力感是有害的。错误不是无法克服的失败,而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要想让孩子认错,就要明确让他明确知道自己的错误,并认识到后果。

因此,有话要当面说,告诉孩子:如果玩具不收拾,我就把玩具都扔掉,以后就没得玩了。

只有让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侵犯了,才会让孩子更有自主去学习某项技能,做某些事,比如学着收拾玩具,去擦地面。

2.逻辑后果要讲逻辑,别变相惩罚

从最常见的孩子不收拾玩具来说,孩子行为是不收拾玩具,我们的目的是让他自主收玩具,那么相应的后果就要跟玩具有关,而不是:你不收拾玩具,我就揍你一顿。

使用毫无逻辑的后果,只会给孩子带来错觉:

  • 家长在我就要收拾玩具,要不然会被揍;
  • 家长不在我可以不理,因为不会挨揍。

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不好好收拾玩具,等下妈妈打扫的时候万一踩坏或扫走了,明天你的玩具就不完整了/汽车就搭不起来/恐龙会没有脚了……

通过这样的做法就是告知孩子:收拾玩具是为了下次自己更好的玩,而不是为了避免他人的惩罚。

3.使结果合理并受到尊重

无论孩子的行为有多令人不满,我们都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同时还应该尊重他的生理发育特点。

比如孩子收拾多种玩具时,可能会无法分清哪个玩具属于哪个收纳盒,那么家长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帮助。

比如拖地时接不到水或提不动水桶,那么家长就可以适时伸出援手。

但不管如何,在大方向上,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影响,有肉疼、心疼、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感觉。


根据目前现状,家有小娃娃的宅家还有漫长的二十多天,不想再被气到意识模糊的老母亲们,给孩子尝尝这2个“后果”,让孩子乖乖听话吧。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r4cPHAB3uTiws8KEqu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