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踩线记(下)
踩线团成员、学兵/文 张有安
踩线团成员、学兵/摄影柴步高
学兵/张力推荐
按:2020年是陕西的三线学兵参与襄渝铁路修建50周年。为筹备这一重要庆典活动,由西安星火旅行社、西安的三线战友俱乐部共同发起了此次踩线活动。踩线团一行4人从襄阳出发,驾驶车辆沿着铁路线前行,直抵重庆西站,历时6天5夜。
踩线期间,我们拜访了襄阳、重庆两地的铁道兵,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参观襄渝铁路上的近20个火车站,以及大巴山、武当山两个最长隧道,祭奠了武当山陵园、旬阳烈士陵园、紫阳东山陵园、达州烈士陵园安葬的铁道兵烈士,考察了部分酒店接待条件,踩线预定任务圆满完成。
襄渝铁路是1968-1975年期间修建的一条铁路。它东起湖北襄阳,西至重庆,全线800多千米,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以及各地民兵、学兵(西安及周边地区1969、1970年毕业的初中毕业生)承建。线路自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0年8月铺通到四川省达县(今地级达州市),1975年11月临时运营,1979年12月全线建成,并正式交付运营。襄渝铁路穿过崇山峻岭,桥隧比高。在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下,人员伤亡较大。仅学兵而言,25800名学兵就有119人牺牲在修建襄渝铁路的过程中。
《襄渝踏线记》(九)白河
白河县地理上属秦头楚尾,由于紧挨汉江水路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市场繁荣,旧有“小汉口”一说。进县城走老街一路曲曲折折的往上盘,以前只知道紫阳是山城,自修起紫府路老城落寂后紫阳在山城上已经“失色”,比起白河来白河还是名符其实的多。
白河老城地理上之所以陡的有些险,那是它自河滩沿着一条叫“桥儿沟”的山沟走势往上建,左盘右旋地跨沟时以桥相连,可能就因为桥多于是后人就给沟起了个“桥儿沟”的名,其蜿蜒盘旋而上到了山顶,一问车站、才知道还在西边的山下,于是又西行了会往下开,路太陡就把车停进了山腰的个客运站人走了下去,火车站几乎贴近江面。不大的个小广场是水泥打起来的,有几个旅客坐在太阳下侯车,就近墙上挂了个木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字“侯车处”。
比这简陋更难堪的是车站距县城太远,又下这么深的个沟来乘车实为不易,好在江心上的公路高架桥分出了一枝已经向车站这边伸铺过来,将来不久自县里乘车过来就会方便多了。
此次仅是路过,好在西安过来也有趟过路车,有机会了一定会再来白河好好逛逛。
现在的白河县站
迷你型的白河县车站
白河县城处于群山峻岭之中
《襄渝踏线记》(十)水电站/冷水镇
离开白河继续西行,在白河县界江面继安康水电站大坝之后又起了座大坝。工程正在收尾,其拦截的水波澜壮阔加之骄阳下水气蒸腾更显得烟波浩渺、就连所过沙沟、蜀河、棕溪、沙河坝等隧洞、桥梁望去都显得朦朦胧胧的,公路大多段与铁路隔江,所以沿途只是远远的拍了些照片。
在蜀河又见了座早已投入使用的水电站,如今仅陕西段的汉江上已知的就有四面湖,其一孤独的在汉中,而这三面如接龙一样都已经接起来了。
寻找冷水车站,导航引离了国道由条不宽的水泥路上了山,野山上忽左忽右的上行了一阵、实然眼前出现了一大片建筑,近前才知道这就是远藏在深山中的冷水镇了,问了路开车从左边一个差道下去、确实是到了铁路边但一问车站还在远处,往过走也没路了便以铁道为背景拍了几张照片了事。
车返回正路继续缓行,正午已过了得找个地方吃饭,最终选了间小店,老板娘年纪很轻、但手脚并不麻利,四个菜足足炒了一个小时。侯歺期间无聊,便见对面两店之间有路可下行便走了下去,仅下了十多个台阶眼前出现的竞是冷水火车站,如此意外得来确实使人兴奋了一阵。
吃罢饭已经下午三点,目标旬阳,立即赶路。
冷水车站建在桥上
现在的冷水镇
《襄渝踏线记》(十一)旬阳烈士陵园/太极城
车进旬阳先赶往烈士陵园祭奠,陵园在丹凤岭顶上,好在有路车能开上去。纪念碑前行了礼,查看碑文、了解到陵园是2014年建成、是把散葬在旬阳七处小陵园的烈士们集中迁葬于此,共计安葬了404名烈士。除解放战争.、肃匪、抗洪等时期牺牲了的烈士之外,在修建襄渝铁路建设中牺牲了的铁道兵、民兵以及学兵也都很荣耀的埋葬在了这里,这一现相在其它烈士陵园是没有的事,仅此一项、我向决策者致敬!
活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死人也一样,尤其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无论其身份、地位、职业等再有不同、但死后.必须一视同仁才是天理。
下得山来赶往对面山顶的太极城观景台,车过闹市、这街景与四十年前的、钻过一个并不高大的城门洞就进了城,大石块铺的道,很是沧桑的门市鳞次栉比,虽说大多都早已改作了民居,但隐隐约约还是能从中感受到一些当年繁华时的繁忙来。可惜山城巨变、人非物非,然心未非梦未非,有朝一日我还是会再来寻梦的、那怕所获仅一鳞一爪都会知足。
登上观景台、此台隔城与对面的烈士陵园正遥遥相对,朝下俯视、S字型的旬河河床很像一幅天然太极图案。这图案也不知在何年何月被何人无意间发现、于是旬阳也就有了个叫“太极城”的别号。巧的是在观景台拍照时竞遇到了红旗他女婿小陈也在拍照,“他乡遇故知”也的确使人兴奋了一阵。辞别小陈下山,暮色已经降临了、城中巳是万家灯火了。晚饭还没吃,于是便驱车走高速赶往安康。
对岸过去是一个火车站。这一段铁路与公路夹江而行。
横跨汉江的铁路桥
旬阳烈士陵园
俯瞰旬阳县,非常典型的八卦城
《襄渝踏线记》(十二)安康
车到安康已经晚上八点多钟了,就住在了靠老桥头的西街口上“爱客森酒店”,这一片常来还是较熟悉的,但这一半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是让人有些认生。对面那座国营宾馆的老楼拆了、代之的是座拔地而起设计新颖的摩天商厦。先前简陋冷清的西街口如今巳是高楼鳞次栉比、商店宾馆灯火通明了。
入住后,往街里一条巷子中各吃了碗面,杨总和唐丁互换着开了一天车就先回宾馆休息去了,我和老柴便往街里头去转,路上我为喜欢拍照的老柴推介了小北街里的顾家院子、也以期盼着在这里遇到个熟人。顾家院在往东左边的第二条巷子里,结果误进了第一条巷子,搜寻无果便直接就由西北门出了城在江滨公园里拍起灯火辉煌的夜景来,往里边走边拍一直拍到“移民博物馆”后才进了朝阳门由东街往回走。路过小北街便与老柴进去“补了一课”。顾家隙子隔壁新开了家复古影像馆,门关了、但橱窗里灯火通明,我在欣赏“旧”照片时侯,老柴抓拍了一张。小北街很窄、称街是有点夸张了,这时虽说巳入夜了但还是车堵了很长,一位中年汉子在指挥疏通,他见我们在对着古老的门楼拍照,他一边疏导一边热情的请我们进去拍。
今晚客少厅堂里灯光较暗,拍了几张出来,见曾经吃过饭的第一间包间灯亮着,便从半掩的门隙往进扫了一眼,见只有几个小青年在喝酒。出门碰见老板向他道了谢,便从对面的纱帽石巷往回绕着走。巷子里面还有几间老房子,一间门额上砖雕着“焕然维新”四个字的老宅经营着“酒巴”,古老门楼上装了扇很洋气的铁的推拉门,这“土洋组合”的很新颖、严肃中透露出活泼很能让人过目难忘。出了纱帽石巷又进了相连的“兴家仓巷”以图能再“瞻仰”几间老屋,结果这是失望而归了。
老宅子代表的是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的建筑文化,在这大拆迁的劫后余灰中仅存的几片“凤毛麟角”已很难再引起国人的骄傲了,谁之过?
安康夜景
晚上出来转转
拍照时间早晨6点40分,天还未亮明。
《襄渝踏线记》(十三)紫阳·毛坝·麻柳
六点起床往安康火车站看了看即驱车上高速赶到紫阳,上东山烈士陵园祭奠后便再往上进了文笔山景区,登上紫阳阁饱览了山城夜雨洗后的清新和云横秦岭的壮美风光,下山吃了饭再上高速往毛坝。毛坝镇因地处川陕之咽喉,境内山峰陡峭,河流湍急;古称其为“弹丸之地控南北,跬步小镇连陕川”,明清时期官府在此设立关防,故又称“毛坝关”。
如今的毛坝镇既不是“弹丸”也不是“跬步”,而是沿江高楼林立连绵数里的一个大镇。车站还远在山上,沿着一条疑是“老街”的上山小路上行,两边房屋夹道,其中还有两处镇属机关,行了约一里路,车站还远在上头,歇脚时俯视、见山下学校操场上用花花绿绿塑胶铺就的跑道哪真是“贵气逼人”,在西安我也从没见过如此“奢侈”的,由此也可见大山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再上,远远的能望见车站了,可惜是个背影,便拍了张远景就按原路返回了。归途在一间老屋的墙基上发现了块加杂在石块中的半个汉砖,由此可见毛坝关的历史绝对可以上朔到汉代。
出了毛坝镇往麻柳,此段路之险恶用李太白的话说那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前我也曾听说过李太白写这首诗时也就是写的他在此地的感受。当地民谣说“有女莫嫁麻柳坡,老死的少跌死的多”。铁道兵汽车连对这段路的惊悚也有过几句打油诗,可惜这会记不起来了。地方史料记载1927年刘伯承在坡上过还遇见过虎,总之麻柳坡地理的凶险是多方面的共识。
紫阳东山烈士陵园
紫阳阁俯瞰紫阳县城
尽可能多到几个火车站拍照
麻柳坡附近深不可测的峡谷,火车就从这山底下通过。“有女不嫁麻柳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顺口溜,形象反映了这里的地形地貌。
《襄渝踏线记》(十四)大巴山隧道
大巴山隧道在宁强县巴山镇,它是襄渝线上海拔最高、最长的条隧道,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当年修建时也是伤亡最重的条隧道。过镇的公路是渔紫公路的前端,山谷陡峭,好长一段路仅仅就只是在山体上挖出道槽而已。镇子外面山坡上有座墓园,埋葬的是来自四川通江和达县因修建襄渝线而牺牲了的三十二位民兵战友。进了镇左拐过座桥便是极具巴山精神的“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四十年来,一代代巴山铁路人在以“吃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发进取”为基本内涵的“巴山精神”指引下,将襄渝铁路这段地质条件最复杂、基础最薄弱、病害最严重的“担心线”养护成了“放心线”。“车间”至今还保留了一排当年最初的工房,在工区一堵带檐的墙上还见到了一面为三线学兵制作的专栏,在“巴山车间”的专栏上还见到了留守在这里的学兵战友解和平的工作照,他被誉为“钢筋混凝土浇铸的人”,我与战友合了张影也沾点勇气。
沿着车间后边的小路上山,进巴山车站看了看后又绕道走近了大巴山隧道口,铁道被钢网封着、只好远距离的以洞口为背景留影后走另条道下了山,山下有家具有规模的水产养殖场,酒店里提供的都是昂贵的中华鲟,具说食客们大多都是驱车数百里过来进歺的,当天,停车场上的车就不少。巴山镇很小,街道长不足三百米,走进街心唯一的一间小吃店,老板娘正在案子上包水饺,趁便要了四盘吃了赶路。
巴山镇的铁道兵烈士陵园
铁路系统的先进单位
这是当年修建铁路时留下的房舍
说明来意,值班人员允许我们进站拍照
襄渝铁路最长隧道大巴山隧道口留影
《襄渝踏线记》(十五)夜抵达州
开了一天的车,天黑严时过四川宣汉县双河镇,两位司机累了,我等也都饿了、就地找了家饭馆吃饭带休息。侯歺其间我与老柴在街上走了走看了看。这是此次入川吃的第一顿饭,正宗的川菜,麻、辣、鲜、香,犹其是吃在偏僻的山间古镇上更显得格外正宗。吃饱、喝足、歇够,又赶了个吧小时的夜路差五分九点到的达州。入住在了家距火车站最近的个小宾馆,放下行李和老柴出来往街上去逛。车站建筑简典大气,空旷的广场上几乎不见一人,往街心里走,街道高高低低,看样子城市也是平整了山地建起来的。街道很暗见不到个晚间热闹处,便向一路边的保洁员打听,她说:就火车站了!见实在没啥转的、便也就回宾馆早早歇了。
尽管天已黑,为了了解清楚实际路况,从万源到达州的150公里,我们还是选择了走国道。
《襄渝踏线记》(十六)达州红军烈士陵园
早起退了房,在达州车站前留了影,便驱车往烈士陵园。达州烈士陵园位于达州市通川区陵园路。门前这条路以前叫《陵园路》现在依然叫《陵园路》,仅此一点我向达州市政府和人民致敬!同时,我作为一个西安市民、也为95年西安把陵园路改为“含光路”而在此刻含羞带愧。和把“杨陵”改为“杨凌”一样,我为“父母官”们愚昧的忌讳鄙视他。
达州是红军之乡,革命战争年代,8万多达州儿女毅然从军,有两万多人英勇捐躯。仅建园初期所立纪念碑上就刻有4012位烈士的姓名。为突出陵园主是、达州烈士陵园现已更名为《达州红军烈士陵园》,但它也是一所综合性陵园,现安葬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了的烈士3千多名,其中就有修建襄渝铁路牺牲了的若干铁道兵战友。
陵园除清明节及特殊日子外不对外开放,烈士家属前来可登记入园。在门房,向值班的位老同志说明了来意,他很客气的递过来本登记薄、在祭奠者姓名一栏我填写了“铁道兵”三个字,他扫了一眼填满了的格便放了我们的行。
走向墓区,拾级而上迎面便是纪念碑,碑座为六棱、镶嵌着六方已显沧桑刻写满了红军烈士英名的石碑。碑子四棱正方,正面刻着的大字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左面是: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右面是一幅对联,上联是“人民英雄丰功伟绩惊天动地”,下联是“革命烈士虽死犹生浩气长存”。后面是: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过了纪念碑便是广场,“烈士纪念日”祭奠后的两方献花台还没撤,地上队列的定位签还整齐的排列着,由此可以想像得出当时的祭奠场面的庄严肃穆和聆听到《献花曲》深情的旋律。再往后便是苍松翠柏掩映中的一大片烈士墓,由下至上铺满了整个山坡。
回到前院、请门房老同志开了”烈士事迹陈列馆”,迎面是毛主席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四周墙上挂着红军烈士们的遗像,四个巨大的橱柜里陈列着烈士遗物,其中还有一份一位铁道兵烈士的。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当年的铁道兵,达州市政府还将原铁七师师部驻地前的公共汽车站命名为“七师站”。
陵园还开展了"寻找烈士亲人:传承英烈精神”公益活动,为陵园内尚未联系上亲属的外省籍烈士,寻找亲人
。这些外省籍的烈士几乎全是襄渝线上牺牲了的铁道兵,1971年11月12 日,梁家坝车站附近的一个桥梁上发生事故,牺牲了19位铁道兵战士,事故发生后,这19位士兵被安葬在了达州烈士陵园。湖南籍烈士唐纯信便在其中,在这次活动中陵园帮他找到了亲人。
总之,达州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铁道兵,我感恩他们,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尊敬和敬仰!
达州烈士陵园大门
3000多位烈士安葬于达州烈士陵园
《襄渝踩线记》(十七)广安·北碚·重庆
离开达州往重庆,过邓小平家乡广安,在车站留了影、街上吃了饭,驱车再行。车到北碚先去了火车站,站前一正修缮的巨无霸建筑把车站遮挡的严严实实,七绕八绕的又上了不少的阶梯才到达车站,车站在个坡上,站前广场因施工被压缩了,立在广场尽头也只拍到了屋顶上半个“北碚二字”。
从北碚车站下了坡又过了个十字便是嘉陵江,让人吃惊的是在不足一华里路的江段上竟有六座跨江大桥、它在葱茏青山中形成了“六桥叠翠”的奇景。
其中在1969年建成的朝阳吊桥已作为危桥封闭了,但桥头上当年刻写着毛主席采桑子·重阳词的巨大石碑还雄伟的耸立着。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潇潇冷雨中,立于襄渝铁路大桥之下,眼前夺目的一丛丛山菊繁茂的开着,读着主席词不由想之当年八十万大军参战的“襄渝会战”,这曾经沸腾过的群山又一次点燃了我的激情。
车到重庆西站,这是襄渝线的终点,在站前立了好久。从如今气势壮观的车站及宽阔广场和周边环境里,再也寻觅不到一点当年的遗迹,只有这雨丝风片还是能给人带一些慰籍。
在重庆,我们受到了当地战友的热情接侍,在闻名的熊家院子老火锅店里,杨秀康、刘尚荣、还有位没记住名字的战友为我们冼尘,在三个喝酒的战友分了瓶白酒饮尽后、我和杨又分别干了个二两装的小瓶。
酒后冒着雨、我们逛了“洪崖洞”“朝天门”“解放碑”又沿江走回了南滨酒店。
重庆战友给此行洗尘、巴山夜雨给此行洗尘,人与天的情都领了,但我还是很愿意把这“尘”永远凝固在心里、使之成为我身体的一个部分。
游记到此结束!因各种原因,消息在时间上都是推后了发的。
再次向襄樊的高大哥、安康的李春芝、重庆的杨秀康等战友以及一路关注、鼓励我们的所有战友说声:“谢谢”。
广安站留影
北碚区。这儿六座桥相连,挤在不足1公里长的地方。
抵达重庆西站,襄渝铁路的终点站。
非常感谢重庆铁道兵战友们的热情款待
责编:刘忠《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