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中国机长》

2019-10-05     壹条电影

今年国庆档,我最期待的,一直是刘伟强导演的《中国机长》。

一是真实事件本身很牛逼,是个很好的电影改编素材;

二是它的商业类型片属性最强,或者说,献礼属性最弱;

至于三,它最和我有关——毕竟飞机,大家都坐过。

不过一个始终存在的担忧是:

真实事件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

一句话介绍,川航8633在起飞不久后,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破碎,最终在机组人员努力下成功备降,全机安全——说真的,单这一个事件,如此单一的矛盾冲突,撑不起一部电影。

所以,选择怎样的叙事角度,以及怎么填满一部商业电影的时长,是刘伟强在改编上,最核心的两个任务。

因为片名是《中国机长》,我自己的设想是:

电影全程会以塑造机长这个人物为核心,他有怎样的故事,人生经历怎样的困境,围绕他又会引出一些配角。

事件发生后,除了风挡破碎,又有哪些突发的二重乃至三重阻碍,这些阻碍又如何反过来烘托和丰满机长这个人物。事件当中,机长和其他人的关系会发生哪些变化?

最终,事件危机解决,机长个人的人生也实现了一个突破。

有人可能问,为啥一定要让人物陷入一个生活困境?就老老实实拍个灾难片不行么?

其实说白了,我设想的这个路子,就是最最套路的那种好莱坞类型片叙事模式。

主角的生活和灾难事件两条线同步进行,互相影响,最后双线合并,故事升华,一个危机解决了两个矛盾,最大化地调动观影情绪。

常看好莱坞电影的,都明白这有多经典,同时又有多老套。

但说真的,放在现在中国电影范畴,如果能把这个完成度做好,已然非常优秀了。

不需要刘伟强做多少创新,他只需要按好莱坞的经典模式,讲好这个中国故事,足矣。

可惜,《中国机长》最终的完成度,还是不能及格的。

刘伟强完全没有选择以机长为大核心的叙事,而是就像上面提到的,老老实实地将这个事件复述了一遍。

为什么这样拍有问题?接下来慢慢说。

之前很多人拿《萨利机长》来和《中国机长》对比,被不少人驳斥,表示这两部影片完全是两个创作思路,不能放一起比较。

这个我同意,的确没有可比性。

所以,我想在开始说具体问题时,把《中国机长》和19年前的那部《紧急迫降》放一起说。

都是国产电影,拍的都是突发的空中事故,也都是老老实实复述事故的视角。

这样比较,没毛病吧?

昨儿晚上又刷了一遍《紧急迫降》,这次事故,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事故原因是机头下方的起落架出现故障,最终在地面与机组的配合下,成功迫降。

同样是复述事故,《紧急迫降》相比《中国机长》的一大文本优势,就是它有清楚的事故原因,此后所有的核心矛盾冲突,都是围绕如何解决起落架问题展开的。

叙事逻辑清晰、明了。

包括中间还设置了两段迫降失败的想象段落:

一来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刺激,二来也是为最终迫降增加紧张感。总之都是类型片虽然老套但非常有效的套路。

而《中国机长》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原罪式的困难:

真实事件风挡破碎的原因,到现在仍未查明。

所以电影在改编上,无法在这个矛盾冲突的重要受力点上,做任何的发挥和延展。

最后的解决办法,就只能是对事故原因,规避不谈。

刘伟强就让风挡这么毫无征兆、更毫无缘由地,碎了。

可能很多人并不在意这点,但在创作层面,这真的是个非常尴尬的处境。

没有事故原因,也就没有一个标准类型片需要有的“反派”——甭管这反派是人,还是企业。随之而来受影响的,就是主角身上的多元性。

同时,没有事故原因,也就少了一条很大的可供发挥的线索。

于是刘伟强的选择,看起来带着点无奈:注水。

加前戏,加角色,以及屡试不爽的,加煽情。

已经有一些评论在吐槽了:《中国机长》40分钟左右飞机才起飞,降落后又有30分钟煽情,中间真正的精华段落,不过40分钟。

在我看来,这样用来填充时长的安排本身,并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要有效地填充这110分钟,就需要足够丰富的矛盾冲突,和足够立体的人物,可惜,在剧作结构注水后,刘伟强在矛盾冲突和角色上继续注水:

整部影片的废戏、废角色,实在是一抓一大把。

两个核心人物:

给机长设置了女儿和妻子,包括前轰炸机飞行员,和强迫症等细节。

给乘务长设置了一个非常隐晦的婚姻危机。

这个危机不仅是一闪即过,更是在后面完全断掉不提。

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就只花了几分钟的篇幅,做了蜻蜓点水的铺垫。

其他机组角色,不仅没有任何人物细节的塑造,在整个事故过程中,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比如高戈那个安全员,更是几乎没有台词——不知是不是故意的,他的角色名,就叫吴言。

地面上,从塔台到各中心,更是洋洋洒洒安排了好几个角色。

我专门去数了一下,11个人。

这些人对整个事件的解决,也是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即便出现,也都是一带而过的龙套。

但在电影中,每个人都出现了三到四次。他们承担的作用,就只是单纯地展现担忧。

更别提关晓彤的角色,安插地毫无来由,莫名其妙,是可怕中的可怕。

注水已经是大问题,注水失败,就更是灾难中的灾难。

这直接导致:

所有角色——包括机长和乘务长在内——都沦为广告宣传片中的纸片人物,全是符号,没有灵魂,极致扁平。

从人物塑造,到矛盾解决,都是强行、刻意而单薄的。

尤其是机长这个人物,被伤害地最严重。

没有细节铺垫,没有有效的矛盾冲突,他本该重点显露的专业一面,完全被喊口号式的意志力所盖过——如下面这样伟光正的台词,是非常削弱人物真实性的。

再看《紧急迫降》。

都是110分钟时长,影片在10分钟起飞后,剩下的100分钟,都紧密围绕事故本身展开,迫降成功即结束出字幕。

非常标准、也非常典型的类型片处理手法。

人物上,《紧急迫降》也是机组与地面两条线。

机长邵兵和乘务长徐帆,是一对感情出现问题的夫妻,两人从起飞前闹矛盾,到事件中开始缓和,再到迫降后夫妻和好——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人物生活上的困境,和事件的合二为一。

你可以说这太老套了,但即便老套,也总比注水和没有灵魂强吧。

其他角色,两个空姐,一个是第一次飞,另一个则是最后一次飞。

同样,你可以说这设定好刻意。但依然,刻意也好过存在感全无。

《中国机长》里的四位空姐,别说记住她们,看完后,你能分清她们谁是谁吗?

地面上,《紧急迫降》中的人物也都起到各自的作用,尤勇的指挥,各技术人员的出谋划策,消防部门在跑道喷洒泡沫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中国机长》在事件本身无法做出有效延展,一前一后的注水又堪称失败。

于是,刘伟强仅剩的招数,就是煽情。

完全抛弃写实风格的,煽情。

机长在穿云过程中想到天使般的女儿和那个藏族小男孩,煽情;

空姐跌倒昏迷,全机舱的人都在大喊“站起来”,煽情;

乘客发飙,袁泉铿锵有力的一大段念白,煽情;

飞机失联,黄志忠嘴里叼着耳机泪目,煽情;

下飞机之后,所有乘客集体要见机长,煽情。

我想很多观众,也一定被这些段落煽哭了。

但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说这话了:

把人煽哭的电影,不等于就是好电影。

而当《中国机长》最终只剩煽情,它离好电影的距离,就更远了。

一定有人会说,对国产电影,就不能宽容点吗?电影的进步,就看不到吗?

放在国产电影范畴,《中国机长》我可以给6分的及格分数。

但我不想这么做。

就像中国男足永远跟马尔代夫踢,是没法踢进世界杯的。咱们一味宽容,中国电影,啥时候能看清差距,找到前进的那个出口呢?

最后,我还想对《中国机长》所谓的“中国速度”说几句想法。

真实事件发生于去年5月,8月影片立项,9月开始筹备,今年1月开机,3月杀青,8月底做完后期,9月底正式公映。

很多人称赞这样的高效,称其为“中国速度”。

但要我说:

电影,真的不是这么拍的。

慢工或许不一定出细活,但赶工,就一定出不了精品。

当然,这里的理由也很充分:为了献礼,必须速度。

事故原因没查清,导致文本结构受到重创,只好注水,无所谓;

为了票房必须全明星,导致削弱机长这个核心角色,所有角色扁平符号,无所谓;

为了让观众落泪,导致写实感和真实性全然不顾,机长事故后衬衫平整如新,欧豪各种受伤下机第一件事是继续泡妞,无所谓。

如果在献礼、票房和煽情面前,电影的好坏变得无足轻重。

那么,以上我写的这些,各位就权当废话一堆,不看也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Ug0p20BMH2_cNUg992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