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我省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次日,医疗队中的141名南大一附院医护人员进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下简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当日新开放的“Z14”重症病区,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日前,记者连线进驻武汉协和肿瘤中心的江西医疗队护理负责人曹英,得知他们运用抗击新冠肺炎的“江西经验”,仅用三天时间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应“Z14”重症病区的护理“作战方案”。
进驻武汉协和肿瘤中心的江西医疗队医护人员正在讨论工作。南大一附院供图
“我们是国家救援队中第一批进入重症病房的队伍。由于借鉴了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隔离病房的工作模式,我们在武汉的护理工作基本跳过了前期摸索的过程,为救治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曹英说,但是,当时武汉协和肿瘤中心刚完成隔离病房的改造,面对陌生而高危的工作环境,加上对信息系统的不熟悉,“最初的工作压力很大”。
医疗队实行小组负责制,100名护理人员被分成8个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并定下了每组必须有重症护理经验人员、象湖院区隔离病房护理经历人员以及男护士的人员配备原则,确定了责任分组、协调配合、感控(院内感染控制)、物资及感控管理等5个班次,既保证工作责任落实与配合,又能让非重症专业的护士快速进入状态。
“每位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我们指定了专人负责协调、感控及对接武汉协和肿瘤中心的信息系统,重症专业的护士则带领小分队负责对接重症患者。”曹英说,“除此之外,我们在进入隔离病房之前的清洁区安排了专人24小时轮班,细心检查每一位进入隔离病房的同事防护是否做到了位。”
在医疗队进入“Z14”重症病区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大量患者被收治入院,工作量很大。护理人员每班工作6小时,加上穿脱防护服、交接班等,时间基本上都在8小时以上。长时间处于密闭的防护服里,胸闷、头晕、恶心、眼鼻受压不适等症状随之而来。曹英及时通过手机在线了解全体护理人员的情况,收集了不少问题。“比如N95口罩,压着鼻梁太久会造成皮肤损伤,所以我们向大本营申请了水胶体敷料来缓解鼻面部位受压的情况”。
针对饮食不规律问题,医疗队采取了调整用餐时间、上班前饮食不超过平时的二分之一等方法。
“第三天,我们对护士排班进行了调整,实行每班4小时制。”负责排班的凌华总护士长告诉记者,这样的排班模式是出于对长时间工作的护士体力上的考虑,既能避免护士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也能使他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患者,提高护理质量。
在“Z14”重症病区,中老年患者居多,刚入院时大多沮丧、灰心。患者的情绪对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除了平时的治疗护理工作,当班的护士们会在每一次治疗护理时和他们聊聊天,说一些成功治愈的例子,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碰到有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护士们会与后勤保障人员沟通,为他们提供适合糖尿病患的饮食。护士们的鼓励、安慰和陪伴,减少了患者心中的焦虑,不少患者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你们在这里,我们就不担心了。”患者的话语,让护士们感到很是欣慰。
“特殊时期,与协和院方的对接以现场为辅,线上为主。我们护理人员每天一会(视频会),不在病房的护士长们都上线视频交流。为了沟通更有效,我们邀请了武汉协和肿瘤中心负责对接的护士长参加视频会。前期沟通的主要是物资的供应及电脑系统的使用,经过每天现场和线上的紧密对接,各项工作很快就理顺了。这些天,我们跟进更多的是流程优化、职责细化以及检验、用药、评估等工作的质量上。”曹英说。
曹英要求各护理组将每天的工作在视频会上进行汇报,会议内容形成会议记录传达给每一位队员。只要是大家反映的问题,事无巨细,她都会及时协调一一解决。
“一开始,我有些不理解:每一班的工作、每一班的对接为啥都需要曹主任亲自过问呢?跟进的这几天,我发现,你们的新冠肺炎病房管理经验很不错,想得很周全,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怪不得这么多工作你们这么快就理顺了。”武汉协和肿瘤中心负责对接的护士长在视频会上如是说。
完善的工作制度、明晰的工作流程、高效的工作沟通,让每一位奋战在“Z14”重症病区的江西护理人员很快便收获了武汉患者的信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这场驰援武汉的战役中,南大一附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